我重新阅读了鲁迅的作品。我贴上了密密麻麻的新标签,每读几行就画一段,每读几个字就画一行,以便更好地理解鲁迅。鲁迅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作家。他的讽刺和呐喊仍然有能力穿越百年并刺痛我们今天的皮肤和肉体。我最喜欢的鲁迅的作品是《坟》。读鲁迅的讽刺让人感到非常愉悦。然而,我仍然那么浅薄,有时明白他在讽刺某些东西或某个人,但我不知道具体是哪个人,总是后知后觉。我错过了捕捉那些精彩的会心时刻。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鲁迅谈到父权问题,还涉及父子关系和生育问题,都具有前瞻性。在《灯下漫笔》中,讨论奴性问题,极其精准地讽刺道,“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欢喜”;无论是在混乱时期成为旧思想的奴隶,还是现在变成互联网的奴隶,鲁迅总是能够精准剖析奴性问题。在《热风》中,他劝人们摆脱冷气,并讨论教育问题。如今,虽然情况有所改善,但整体教育局面仍然堪忧。我们仍然无法摆脱那种“冷气”。他甚至还讽刺国粹主义,即那些崇尚守旧复古、崇拜东方固有文明、反对变革的群体们。连同我们现在珍视的国粹一同,他将其比做“瘤”,认为必须切除才能治愈。尽管这与我们现在的观点可能有所不同,但当时保护自身的能力还不够强大,所以哪一种“国粹”都是阻碍变革的。我以前一直认为《呐喊》这个小说集比鲁迅的杂文更难理解。因为它们篇篇以沉痛的步调隐喻各种问题,我可以看出鲁迅在《呐喊》中表达了悲观主义。当时,我觉得《呐喊》读起来很拧巴。原来是因为鲁迅的矛盾情绪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自己。就像一个武士,他呼吁我们应该拿起刀,刺向那些腐朽。然而,他突然说,你们还处于混沌状态,拿不起那把刀,唉,算了吧,这太悲哀了!悲观主义的鲁迅认定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但他总是想要说些正能量的话,或许是对他心中的自我深处的呼唤与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