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汪曾祺写了两篇散文,题目统称为《桥边散文》,因为它们是以东浦桥这个地名命名的。尽管三十多年过去了,桥不再存在了,但汪老的文字却永远存在于书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桥边散文》这本书汇集了汪老写给朱德熙和金实秋先生的书信以及一些散文。我最喜欢的两篇散文是《公共汽车》和《下水道和孩子》。
《公共汽车》一文开头以孩童 innocent 的语言介绍了“当我长大了,我要当一名公共汽车司机”的梦想。漫自自然,文章引导我们的视线关注到了工作在公共汽车上的司机和售票员。汪老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自然的人物描写就像一架摄影机,带着我们穿越到了拥挤喧嚣的一九五六年,坐在公交车上。
无论是“萎弱的”“口齿不清”还是“怨气”这些贴切的描写勾勒了售票员的生动形象,此外作者还描绘了一个精力充沛、认真细致的年轻人和一个坚定自信、沉默寡言的司机。此时此刻让我们将摄像机向后推,就会看到汪曾祺正乐于观察人类群体中的眼睛和闪烁着的笑意和温暖。这就像他在这篇文章的结尾的话:“人们有各种不同的性格。我的孩子长大后想当公交司机,我没有意见。”
汪曾祺的散文灵感来自于对生活的观察,然而贯穿全文的却是他对人的热爱和温情,正如《下水道和孩子》一文中的那样。
修下水道的材料,一边被堆放在路边的建筑材料成为了孩子们的游乐场,像“鸡蛋大的石子”、“温柔且干净的沙子”还有“天高地阔的,大到可以当成房子住的巨大水泥笔筒”,这些朴素而稚嫩的描写瞬间把我们的视点带到了“遥远,羞涩地看着的孩子们”的身上。当孩子们被告知可以在材料上玩耍时,“他们尝试着站得更高一些,看到的景象和人群也变得相对于平时更加有趣了。”这些简单的事情在成年人眼里也许司空见惯,但在第一次站在这么高水准上的孩子的眼中变得巨大的有趣。我们可以甚至从汪老的文字中听到孩子们的欢呼声,让人沉醉其中。
汪曾祺的散文情趣高雅,自然清新,并不拘泥于某一特定艺术形式,更注重表现自然景物和社会人情。非常值得一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