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后一页的感觉是:这样看来,童年确实在消逝,但又怎么样呢?
首先,作者在这本书中探讨的是社会意义上的童年,而不是生理上的。从口口相传到印刷品,再到电视电影再到数字媒介,成人与儿童间的信息差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到小的变化过程。
但是“信息”≠“知识”,作者说的“成人不再是权威,儿童转而从新闻获取知识”多大程度上贴合现实呢?更像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论点罢了。诚然,现在在成人世界里流传的信息孩子们能够通过数字媒体接触到,但是真正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关于人生的经历等等,孩子们还是依赖着成人来提供或者为他们筛选。
儿童确实变得不像以前那么“单纯”,家庭与学校的秩序和亲子与师生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但这恰恰意味着成人不再凌驾于儿童之上,儿童不再因为所谓的“知识差”而成为任人摆布和操控的“弱势群体”,儿童获得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并没有变得像成人,只是不再被要求成为成人眼中的“儿童”。
大概是社会背景确实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所谓童年的看法,作者身处我所厌恶的消费主义笼罩的美国,他看到的广告铺天盖地宣传着美国式的价值观,他看到的儿童越来越多地被卷进了性和暴力。但是起码就我在中国看到的,关于儿童和童年,并没有那么令人失望。中国的社会更大的问题是教育。
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们不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成天在外玩耍了。这就是内卷的后果。本来就是有些孩子喜欢学习有些喜欢玩耍,有些喜欢安静有些喜欢热闹,可是就因为前面的那种孩子能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取得更多的财富和所谓成就,就逼得所有的孩子都效仿他们。这也太不公平,太蛮不讲理了吧。这个世界不能够容忍好动的孩子了吗?这是数字媒介带给我们这个时代的另一个创伤。大人们看着别人家优秀的孩子开始焦虑,觉得全世界只有自己的孩子跟不上了,却看不到他们身上的宝贵之处。哼。
照我说应该为每一位家长开一个“儿童价值班”,好好看看孩子们身上有多少宝贵的品质,好好看看自己是怎样消磨掉了它们、怎样把孩子和这个世界变得呆板的。虽然对于“童年正在/已然消逝”这个命题我没多大认同感,但是书中关于媒介对大众认知水平的影响的论述确实引人深思。
图像与电子革命让信息从逻辑缜密的线性排版转变成了碎片化的直观的呈现,读者变成观众,直观的感受取代了深入的思考。我们这代人更偏向于凭感观体验来判断,但同样也不代表所有人都这样,因为信息接受因人而异,受到数字媒介传播影响的程度自然也不同。
作者在最后提出了让儿童学习编程、了解电脑的运作以及它怎样改变人类,以此来弥补识字不再时代在变化,确实有很多方面不如从前,但我们好像也不必急着去否定,也许事物自有转机,我们也不必总是那么恋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