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在小孩的生命中,家长的陪伴,是一种来自心底的温暖相伴,也是小孩长大的过程中,最为强大的内心力量的源泉。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感知、意识、思维都还没有发展成熟,所以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培养,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能够成就一个孩子,也能够毁灭一个孩子。
那么,在孩子童年的成长阶段,父母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国内著名的心理学家李子勋在《家庭陪伴》这本书中讲到了孩子在不同时期,父母应该如何把握孩子的心理,更好地处理孩子的问题。书中提到了许多案例,启发帮助我们能有方法地与孩子相处。让父母学会以开放、多元化视角,看待孩子的问题,打造和谐的亲子关系。
我们能抛开以往的思维定势,打破自己的旧观念,与李子勋老师一起探讨,父母如何做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心态端正、积极阳光、健康快乐的人。
01家庭陪伴,不要让父母成为孩子的模板
父母陪伴孩子长大,一直认为自己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可是我们却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心理有许多的未知。
书中提到,父母会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对待孩子,把自己的情绪不假思索地投射给孩子,并通过行为和语言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让孩子被迫认同,这是极其糟糕的构建过程。
实际上就是父母把自己的担心、焦虑等情绪,错误引导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成为了另一个自己。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表明,孩子2岁前由感觉引导,2至4岁采用类似与妈妈接触的方式,当孩子关注妈妈时,妈妈能给他想要的东西。5岁以后孩子就用自己的判断力和经验,就不那么听话了。
这时候孩子的心态如果用成年人的方式解读,是不可取的。比如:2岁的孩子冲父母笑和对陌生人笑,父母会感觉孩子对自己的笑是发自内心的,而对陌生人笑不是真心的。这只是父母的理解,实际上2岁的孩子只能用笑和哭控制父母,他会通过对父母的笑和哭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对陌生人的笑和对父母的笑都是一样的。
进一步说,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发展是否健康,主要在于对自己个性的接纳程度,是否能接纳自己决定着孩子对自己的满意度,如果父母引导孩子成为自己期待的那种人,不管动机是多么为孩子好,行为结果却让孩子不接纳自己、不喜欢自己,孩子的这种个性冲突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
所以,接纳并喜欢孩子的个性可以让孩子更上进,让孩子完成自我认同,个性更完整。这样培养的孩子最终会成为主流文化认同的杰出、成功的人。
正确解读孩子的个性和行为,让孩子快乐做自己,在家庭陪伴中,才能培养一个健康、平和、快乐的孩子。
02父母给予爱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父母爱孩子是无私的,爱既给了孩子内心的温暖,也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亲子关系中,如何把握孩子的过度依赖,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有的孩子对妈妈的爱过度依赖,妈妈送他上学,一旦妈妈离开,孩子就哭着要妈妈。这样的孩子缺少安全感,时时刻刻需要亲情的存在和关注,害怕失去亲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