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岗位招聘要求上写着“35岁以下”。35岁是一个人职场的分水岭,要么晋升,要么淘汰,晋升的人毕竟是少数。35岁的人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对于他们来说,升职加薪或者跳槽到更好的公司,已经不再是考核专业技能的重点,因为很多人都具备标准化的“硬技能”,但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符合公司要求的“软技能”。
罗振宇在《软技能》的序言中讲到了这个现实问题。梁宁老师说,衡量人能力的三个尺度是技能、资源和影响。技能可以理解为“硬技能”,而资源和影响则是“软技能”。一个人35岁以后所拥有的资源量和影响力决定了他是否具备掌控世界的实力。罗振宇将这样的软实力拆解为“行动、沟通、判断”,这对应了中国古人教孩子的三项基本功,即洒扫、应对、进退。
硬技能是理论系统,而软技能则是行动模型。想要学好软技能,需要具备三个要素:好的带教师傅、有模仿的对象、坚持长期训练。
为此,《软技能》这本书汇集了30位不同领域顶尖高手的智慧。他们以书信体的形式将各自对软技能的理解写给读者。不同行业、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在信中娓娓道来。翻开这本书,就像收到一位良师益友的来信,言语间都是诚恳的建议。
读完这本书,会有一种获益良多的感觉,就像有30位老师为你指点迷津,教你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书中有两个我印象最深的点,在此分享给你,希望我们一起学习。
一、大人物都有三种软技能:野心、入圈、眼光。这是科学作家万维钢在对大量中外豪杰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真正的野心不是为了符合别人的评判,而是为了发现自己是什么人、自己能成为什么人。大部分人从小就深受世俗的桎梏,被平庸牵扯着过完一生。所以乌合之众都是小人物,不甘于平庸者成了大人物。
二、你必须独特稀有,才能对抗规模化。著名金融学者香帅讲了一个招聘的故事,他姐姐公司要招一个财务人员,从几百份简历中挑选出一些进行面试,结果一个都没录取。他姐姐说,绝大多数应聘者都符合“财会”岗位的传统描述,就是具备硬技能,但光懂财务还不够,还必须具备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大部分招聘情况都是如此,无论是私企还是考公,笔试成绩入围后,能否被录取关键在于面试时表现出来的软技能。
著名经济学家范里安曾说,你必须独特稀有,才能对抗规模化。
关于软技能,每位专家都有不同的见解。蔡钰认为自我管理的关键是目标,宁向东教你如何对抗自己的心魔,贾行家建议你像作家一样观察等等。
这是一本营养丰富的书。就如罗振宇所说:读完这本书吧,这是为你构建的世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