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女儿的高考结束,很多家长如我一般面临了一个进退维艰的抉择期——如何通过志愿填报,为孩子的未来之路减少障碍。
但是,志愿填报完成了,孩子也顺利录取了,进入了大学。那么,几年以后,当他们走出校门的时候,他们就真的能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吗?
恰巧在填报前收到了《软技能》这本书,前言部分的两篇内容就大大的吸引了我,也正是这本书引发了我对孩子进入大学之后的思考。
在《软技能》这本书里,30位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大咖”们,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告诉我们,拥有一门甚至多门软技能对于成就自己、让未来的职场之路可以更加顺畅,是多么的重要。
阅读这个最基础的软技能,其实很多人都没有掌握。
也许你会说,读了小初高十二年的孩子们,怎么能不会阅读呢?如果让孩子说一说这十二年来,有哪一本是他们从头到尾读完整的,甚至是重复读的书又有几本呢?
孩子们是读了不少书,其中绝大多数的书都是为了应对考试,尤其是为了提升分数。真正让他们感兴趣或者引发思考的书少之又少。
即便是我们成人阅读的时候,也是如此,很多书也只是读了开头甚至是三分之二,能从头到尾读完的书寥寥无几。
和菜头老师告诉我们阅读的能力是读完一本书的能力,才能让我们通过达成这样的小成就而继续探寻其他进阶技能。
一本书,一本你不感兴趣的书,可以通过每天读3-10页的方式,并且可以反复阅读前面的部分,这样可以让你治疗阅读带来的自满之心。
而恰恰是这本你不感兴趣的书,会打通你看到世界另一面的大门。尤其是你希望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时候,它们“都藏在那些你不感兴趣的书里”。
写作这个能力不仅仅是会写而已,还要让别人看下去,看明白。
很多人都会说,写作这个能力“我有啊!”“我作文常常满分,各种体裁都能写!”但是,如果让你通过文字把一件事或者一个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出来,你可以做到吗?
写作并不仅仅是会写,上学时期的写作是写给老师看,写给同学看,偏重的是结构是否合理、思想是否深刻、语言是否丰富、表达是否准确。
上学时候的写作有时是写意画,要有意境,要感人,要华丽。而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写作更像是连环画,要清晰,要有情节,要表述准确,更要让人能看明白。
写给谁即对象感要明确。刘润老师就是通过几个“简单”的公式告诉我们怎么完成一篇“好”的文章。
一个看似难懂的道理,你可以通过故事、例子让你的“对象”清楚明了它的意思。一个可以打破认知的知识,就像单反相机的聚焦功能一样,你可以不断地将内容具体化,让你的“对象”看完你的文章就能用起来。
写作这个事儿,写在前,作在后。所以,想要别人看明白还愿意看,把“写”这个动作要坚持下去。
沟通这个能力是先要从开口说算起,直到说话的双方都不觉得尴尬,让对方很舒服。
你可能会说,开口说谁不行,打招呼不就是开口说了吗?然后呢?可能很多人就没有然后了。
良好的沟通是你来我往的,是双向奔赴的,是互相成就的。不论是即将走入大学的孩子们,很多成人也在开启一段与陌生人对话的时候束手无策或者草草了事。
王烁老师给了我们“三件套”:开口——硬挺住——寻找共同语言。这每一步都是精髓,又很精辟,同时还包含了很多内涵。
比如开口不是查户口,要观察,要发现细节,才会让话题更容易展开;硬挺住,不是尬聊,不是没话找话,是把关注点放在对方身上,更多的倾听,确认自己听明白了对方的意思,而不是脑补出来的内容,更要捕捉对方的话外之音。
有了前面两步,第三步就比较水到渠成了。在细节里总能找到点儿和对方的共同话题。当然,如果真的找不到共同话题,记住“沉默是金”,“有时,沉默之后说的话更有价值”。
都希望孩子的未来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幸福的人生。单单完成四年的大学知识的学习,仅仅是有了一门技术,一门手艺,一手硬知识而已。
而拥有适合自己的软技能,就像是折翼的雄鹰插上了坚固的翅膀,足以应对各种疾风暴雨,令你的人生即便波折,依然可以振翅高飞。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