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读心理学的书,总会发现,大部分心理问题都会被追溯到原生家庭。那么,在生命之初赖以生存的那个最爱的家中,我们都经历过什么?在我们给孩子建造的自以为温暖的原生家庭里,我们的孩子又在经历着什么?
最近在读韩国“国民育儿导师”吴恩瑛的《最温柔的陪伴》,感触良多。书中既站在父母视角看孩子,也站在孩子视角看父母,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有机会站在孩子的视角,看清那个自以为最熟悉的孩子。
读书过程中想起以前听过的一件事:三岁的孩子在家哭闹,妈妈想陪孩子缓解焦虑,于是拉起孩子的小手去逛商场,结果孩子却越发烦躁不安起来。妈妈蹲下身子去抱孩子,无意中一抬头才发现,原来在孩子的高度看商场,除了货架和人腿,再也看不到其它东西。
现实生活中,其实父母与孩子交流最大的障碍,正是父母常常无法站在孩子角度去看问题。父母总是急于从自己的经验与认知出发去纠正孩子的行为,急于帮孩子解决问题,却没看到在行为的背后,孩子究竟经历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对孩子的不了解,让很多父母用最大的爱心,给孩子制造着最惨痛的童年伤害。
如果说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与原生家庭,那么做怎样的父母、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原生家庭,我们自己还是有一定选择权的。
在《最温柔的陪伴》一书中,作者从孩子在婴幼儿期的表现、和朋友的交往、在学校及青春期遇到的问题等不同方面,再现了孩子的行为表象,边分析父母的常规作法,边解读孩子的真实想法,从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清晰脉络。
这本书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语言平实,事例生动,双色文字和儿童插画,让阅读非常轻松。
当遇到孩子不想上学、不愿睡觉、不好好吃饭、和小朋友打架、想要新款手机、不想做作业等问题时,不妨打开书来按需查找,你会发现原来根本无需吼叫,温柔陪伴就可以很多解决问题的。
在这本书的后两章,我们还可以从孩子的视角看到父母的某些行为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从中既可疗愈自己曾经的童年伤害,也可明白应该如何以身作则给到孩子更好的陪伴。
其实,父母理解孩子的过程,也是理解人性、了解自我和成长自我的过程。不要成为让孩子心累的家长,用我们最温柔的陪伴,给孩子一个最好的原生家庭,共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