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7日,新一年的高考又开始。与多年前7月7日的高考不同,彼时高考生还是自行前往考场,学校还未要求家长全程接送考生到考点,也未要求与自行前往考场的考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声明考生在到考场途中发生的任何事故或考试迟到与学校无关。考点路段还未有那么多交警布控维持秩序,也还没有免费接送考生的出租车志愿队。
除此之外,与当年作为考生的我,感受很不同,我好像看到了一个硬币的两面。而这个硬币的其中一个特质是焦虑。我不禁思考,为什么全国都把高考看得如此之重,重到似乎有点难以承受过不了高考这座桥,人生仿佛就要跌落。大学,究竟有什么用?在义无反顾冲向考场之前,大家对大学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我写下了几个问题,参加高考的后辈作了以下回答。
Q1:你对大学这个词的印象是什么或者,你认为它是什么? A:读完高中之后要去的地方。
Q2:你渴望上大学吗?渴望程度0-10,请选择一个数字作答。 A:渴望。7。
Q3:你认为大学能带给你什么? A:更多的阅历,更多人脉,也许还有更多的知识,但我确实不爱看书。去大学也不一定会去图书馆看书。
Q4:大学,一定要去吗?为什么? A:要,读完再告诉你。
Q5:如果不上大学,你怎么规划之后的生活? A:不上大学也要读大专,选个好专业。不然没有什么工作机遇。现在也不知道怎么规划,等高考分数出来之后再告诉你。
看到这些回答,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懵懂的自己。而迷迷糊糊地进入大学之后,似乎也是迷迷糊糊地度过了大学的时光。如果我们对大学有更为理性的了解,那么我们对自己与大学的关系是不是就能有更清晰的认知,从而对自己要走的方向更加明确呢?
"What are universities for?" 当我们问某某有什么用的时候,我们是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看问题的。民众会更普遍地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会比非大学毕业生的好。所以大学的作用就被简单化为职场前站,培育各行各业就业人才的场所。但是提供就业培训只是大学的一部分内容,毕竟高职高专、培训学校等也有此类功能。而仅仅以就业率评判一个大学的成就,其实是本末倒置的,最起码是对大学的小视或轻视。"博物馆或美术馆有什么用"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思考大学本身。它提醒我们,答案并不仅仅取决于这一代人的利益和兴趣。所有的保存工作,所有的传递或传承,乃至所有的探索,都完全受到其与未来的关系所支配。大学使个体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尤其是在时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可能。
我们回顾大学的历史,从最初的宗教信仰传播,为政治培养实施者,为科研学术培养人才提供场所,为社会输送各行业精英;从博雅教育、精英教育到专门化教育、大众化教育;从毋庸置疑的权威到"水准"不断降低,"庸俗"在肆虐,"自主性"已佚失;从"无用之用"到有用之用,表格式的量化评估,排名内卷。从大学从不需要自辩,到现在要进行一系列的保护性的辩论。当我们再去审视大学的存在的意义的时候,似乎有太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和评价工具。尤其在主观倾向很明显的实用主义的引导下,"我们无法指望用人类的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