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说:“有勇气做真正的自己,单独屹立,不要想做别人。”
这个世界瞬息变化,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我们大部分人则是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着前进。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以怎样的姿态矗立在这股洪流当中,是昂首向前将洪流当成自己前进的助力,还是沉沦其中,随波逐流。
随大流看似安全,但做自己才是真正的人生。
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用十二封信启发青年如何工作,怎样生活。而这十二封信直指一个核心目标:做自己。
如何做自己,这位教育家通过十二封信,向青年指出了方向。
做自己,在书中寻找生命的方向。
宋真宗赵恒在《劝学诗》中这样写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给各位学子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卷,只要认真读书,就可以获取功名利禄,华屋美人。
虽然这首诗中将一个个寒窗苦读的学子描写的过分追求富贵荣华,功名利禄,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还有些人将读书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
不论身在何处,心在何方,读书最终帮助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一盏明灯,照亮前方的路。
所以关于读书,我们要如何选择书籍。
朱光潜先生并没有列出什么“青年必读书目”,也没有指出“必读的经典书目”。他认为青年可以了解一下某些知名学者所介绍的必读书目,但是还是要依靠自己进行选择。
有一段时间各大平台都在推荐卢梭的《瓦尔登湖》,我跟风买了书,但是看了一页就看不下去了。我一度怀疑我不是一个好青年,一个好的知识分子。
后来读到这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知道我是一个好青年,只是这本书不适合我罢了。
所以关于选书不需要跟风,也不需要紧追什么“必读书目”。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目的、人生经历、价值观不同,就注定了每个人对书籍的看法不同。能读下去的书才会有所得,而读不下去的书,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不适合。
关于读书,我们如何阅读一本书。
朱光潜先生认为好的书籍应该至少读两遍。第一遍略读,了解整部书的脉络、主旨和特色。第二遍需精读,要以批判的态度看待书中的内容,也就是看完一本书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做自己就要从静、从动中感知这个世界。
在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写到:“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鲁迅先生说过:“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林妹妹,我想,大多数人倒不如看一个漂亮活动的村女。”
所以“活动”二字应该是有生命的,生动活泼的,而不是暮气沉沉。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我们看孩子,生气难过了大哭一场,或是在外面疯玩一阵,悲伤难过就化解了。
活动是向外,调动我们的眼睛、耳朵、四肢去认识这个世界。而我们认识的这个世界,也需要进行加工,去感受和领略这个世界。
我们看到壮丽山河,感受到的是天地的广阔,世界的美好。我们听到美妙的歌声,感受到的是情感的生化和共鸣。
所谓的感受,就是在黑暗中寻找星光;在眼泪中看到光芒;在荒漠中寻找绿色;在绝境中看到希望。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乐趣,我们是否调动了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去感知了这份乐趣。
做自己很难,因为外界有太多的因素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判断。即使是读书也会影响和左右我们的思想、判断、认知。所以才有了古人所谓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书只是为我们指名了一个方向,而要真的认识这个世界,需要靠我们用生命去感知这个世界。
书籍就像一个放大镜,扩大了我们的视野,但是我们眼之所及的范围,那些是真实的,那些是虚幻的,还是需要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的判断基于什么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绊倒的坎。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