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迹、磨蹭、拖拉......这种迟缓的行为在很多大人身上显露无疑。为什么大人也会犯孩子会犯的错误?这可能是在小的时候没有经历自我消化的空间,失去了犯错的机会。
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上学,多数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催促声中度过的。从起床磨蹭,到吃早餐墨迹,再到穿鞋拖拉等,看到孩子一点儿也不着急,真的是恨得咬牙切齿。
一些育儿专家说,想要对付孩子上学拖拉的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到孩子建立规则,在一定的时间内,如果到点孩子没完成,大人就洒脱的离开,让孩子为自己拖拉的后果负责。
暂且不谈论方法是否奏效,有些父母做不到,理由是于心不忍,不忍心一走了之,将孩子独立置于家中,不忍心孩子上学迟到而被学校投诉。这背后付出的代价好大。
《读懂孩子》封面
国内著名心理学家、著名家庭治疗师李子勋在他的经典亲子家教书系《读懂孩子》中指出“教育孩子要点到即止,给孩子留下一些空间自我消化。每一个孩子犯错都是促进他成长的资源,帮助孩子获得某种经验,教育孩子也需要时机”。
从《读懂孩子》一书中,我看到李老师那些对家庭教育那种睿智超然的解读中意识到我需要和自己和解,好好“读懂”孩子。
①给孩子消化的空间,在互动中获得教育
“我都是为了你好”这种苦口婆心的话让孩子有种负罪感。表面上出发点是好的,实质上是对孩子的自由选择权的一种剥夺。
为人父母,打心里都希望孩子过得比自己这一代好上加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期待的轨迹行走。可是,一旦孩子未达成这种期许,挫败感汹涌而至,一时间难以消化不良情绪。
家长会上,老师当着全班家长的面说有的孩子在学校经常欺负同学。回家后,还没来得及和孩子沟通,家长带着屈辱的情绪质问孩子为什么干坏事,拿起棍子开始暴打一顿。这时,孩子不仅会当面顶撞父母,不承认自己的问题,还会在学校里愈发肆无忌惮。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承受并转化孩子的情绪,多给孩子自我消化的空间,让孩子明白父母其实是在关心他、爱护他,而非一味地贬低,抹杀孩子的自尊。通过倾听、共情,逐渐让孩子容纳负面情绪,这种平等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孩子心理会更加强大。
②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在挫折中获得成长
“现在不吃学习的苦,以后吃的是社会的苦”让很多家长焦虑不已。因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跟孩子强调“只能对,不能错”。
不管是哪个年代,父母总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孩子与标准作比较,比较智力、语言、高矮胖瘦、学习成绩。
有位妈妈逼迫孩子放弃踢足球,孩子的世界里只有试题、奥数班,绝不容许孩子在升学时出现任何差错。因为孩子成绩不拔尖,妈妈花了半月的工资买了瓶红酒去求老师收学,路上不慎跌倒,红酒洒了一地,妈妈的心也随之而碎,抱着孩子痛苦不已。这令人窒息的爱,最终酿成了悲剧--孩子抑郁,出现幻觉。
在孩子经历挫折时,如果孩子主动寻求帮助,我们只能部分地帮助,不能全面代劳。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只有吃一堑才能长一智,帮助他在挫折中改善情绪,学会担当,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读懂孩子》特点
写在最后
《读懂孩子》让我们反思是否真的读懂孩子的内心,读懂孩子自身的差异。身为父母总是越界,在孩子拖拉时,父母一手包办,在孩子和伙伴之间出现矛盾时,父母立刻出马解决,孩子将逐渐丧失自主权,难以获得健康的成长。
每一颗小草都应该有一片适合它自己生长的土壤,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内在、外在差异,即使不够优秀,也不要随意加以评价,要始终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观察孩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