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意人生哲理之美,首先表现在他对于生存状态有着通达体悟之乐天安命。诗云:“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饮酒其六》)然而“三季多此事”,面对晋宋这样一个改朝换代战乱纷争的时期,陶渊明守住内心火焰,做出是非抉择,身体力行归守田园。所以“达士似不尔……且当从黄绮。”陶渊明是知晓世事的通透智慧之人,他了知天命也乐得自在。诗云:“田父有好怀……疑我与时乖。”(《饮酒其九》)田父认为在乌烟瘴气的年代,人人争抢做贪官,为自身谋利。所以“愿君汩其泥”。屈原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陶渊明同屈原一样性情耿直,不为外界纷扰而搅乱内心的自足安宁,他认为“纡辔诚可学“,同流合污虽然可行,但“违己讵非迷”。所以不愿违背自己意志而失去生命中最真诚的坚守。苏轼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陶渊明在仕隐的选择上,不因外在价值而改变,始终保持乐天知命的自给自足。
在饮酒诗中体现出陶渊明对生活况味之穷达自适的审美意蕴。诗云:“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饮酒十五》)他在《与子俨等疏》中说“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觉得对不起幼小的孩子,让他们跟着自己过饥寒交迫的日子。接着发出“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的感慨,宇宙茫茫遥无际,人生终当归空无,在得失利弊之间,“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陶渊明深知“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人生一世,穷达一念,不如独善其身。再诗云:“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饮酒其二》)行善积德,为非作歹,高洁之士饿死西山,奸邪之徒步步高升,世间因果,何故如此“甚至“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陶渊明和荣公一样,艰苦困顿,饥寒不堪,却不论得失,不计荣辱,清静自在。“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穷达自适,心有所持,行有所守,声名百世,云烟了了。故而陈师道评价陶渊明“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
饮酒诗还表现在陶渊明生命品质之任真无住的美学特征。诗云:“在昔曾远游……风波阻中途。”(《饮酒其十》)昔日远行,为官为吏,道阻且长,风尘仆仆,中途断绝,“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路途迢迢,缘何此故为生存耳。陶渊明说自己几次短暂出仕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孟子在《孟子·万章章句下》云:“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陶渊明家贫又嗜酒,于是就出来做官了。然而他认为“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心之所属,委运任化,率真自然,无着无住。诗云:“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饮酒十三》)有人一生清贫隐居,有人一世当官贪利,醉醒之间,抉择各异。陶渊明晚年贫困曾写《乞食》诗,王维在《与魏居士书》评价他:“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陶渊明只要去见督邮,就可以衣食无忧。他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一生贫苦。因为陶渊明认为:“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他守住了心中的良知道义,知晓“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饮醉之人才是真正的大清醒大自在,得天地之率性真纯,无拘无束,亦无求。
以上是陶渊明饮酒诗之人生哲思之美,分别为乐天安命,穷达自适,任真无住。
参考及致谢: - 陶渊明集 - 叶嘉莹及其相关 - 安溥音乐及其相关 - 古今中外诗歌及其相关 - 音乐及其相关 - 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