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自己和身边人。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去感化,就能让对方心甘情愿的合作,彼此尊重,秉持中道,方能持久。
一、合作要素
术的层面:核实→理解→沟通→解决
①核实:复述并确认对对方感受的了解是对的。
②理解:同频对方的感受,可以告诉对方自己曾经类似的感受或行为,但注意理解感受不代表认同。
③沟通:真诚友善地告诉对方自己的感受:“我对于xxx觉得xxx,因为xxx,我希望xxx”。
④解决:导向问题解决:问对方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类似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对方没想法再给补充参考。
道的层面:允许犯错、善意敲定、心怀感恩。
①对待犯错误的态度:改善而不是完美。为了改善而努力,而不必期待完美。除非不进行任何尝试,否则错误绝不可能100%避免。效能感是培养出来的,是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由错误中学习的大量机会中获得的自信和能力感中培养出来的。
②善意敲定:先假定孩子无辜,帮助孩子培养他们需要的能力是我们的责任。
③心怀感恩:感激纸可以帮助全家人培养感激的心态,不要期待完美,当孩子及家长学着致谢并接受致谢时,负面情绪就会大大减少。
二、如何表达“不能这么做”
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你不要……”句式,却很少说“你要……”“如何做才能……”。不要强硬地告诉对方不要这么做,而是:
1. 告诉对方,这么做会让未来的他自己受苦。
2. 表达时不带有责难或羞辱,客观不要有偏袒感。
3. 不能借题发挥,理由论证要有逻辑。
4. 最好事前就告知过,他不听就让他自己去体验验证(真正说服一个人的往往是南墙,而不仅仅是道理)。
三、如何表达“应该这么做”
大人们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向孩子“提要求”,而不是给孩子提供一些有限制的选择。“做什么”永远不如“怎么做”更重要。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感化的重要性)。
四、强扭的瓜为什么不甜
用出兵(强求控制/惩罚威胁/指责辱骂)迫使对方屈服,短期看或许有效果,长远看容易导致对方出现以下受挫后的应激反应:
1. 转移:寻求过度的关注认可或权利。
2. 愤恨:这不公平!我不再相信你了(导致彼此关系信任度的下滑)。
3. 自暴自弃:
○ 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导致关系的破裂、缘尽)。
○ “我是个坏孩子”。
4. 不诚实(导致关系的不真诚):
○ 偷偷摸摸: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5. 反叛: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6. 报复心:
○ “他们这次是赢了,我要找机会扳回来”。
○ 为了能够被理解,希望对方感受到和自己一样的伤害(揭示动机的话术:你这么做,会不会是为了xxx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