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过,我有一个亲戚的女儿,她的性格不太好。除了疑似有注意力缺陷过动症之外,还有一些大人感到苦恼的顽皮行为,比如在公共场所肆无忌惮地滑倒和打滑(她已经近八岁了),对于成年人的责备毫不理会。在幼儿园两年的时间里,老师根本无法约束她的行为。此外,家庭教育也并不过于溺爱或过于严苛,而是非常温和而适度。最近我看了一本书,虽然不是严谨周密的心理学普及书,但是很多观点都非常贴近本土实际。其中提到,幼儿时期的感情培养是在0-3岁,而性格培养是在3-6岁。在孩子六岁之前,环境与孩子个人的气质和生物遗传因素相结合,将对孩子成人之后的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在3岁之前所接受的教育经常被忽视,但是这个阶段塑造了他们的情感成长,以及和养育者之间的感情交融。孩子体验到的爱和抚摸都会在未来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养育者,这种感情也是培养孩子的基础。孩子不是因为父母施加暴力或权威而服从管教,而是因为他们爱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而努力成长。通过分析我亲戚小孩的成长环境,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问题。孩子的父亲跟随某个国企工地,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孩子的母亲是乡村幼儿园老师,工作时间比较轻松有假期。双方的四位老人都非常好,有很温和的性格,也没有太大的经济负担。他们居住在小县城,几个地点之间只需要步行十几分钟。因此,孩子的母亲经常会带孩子去看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而很少自己做饭。当然,这不是我亲戚嫂子的错,单独一个人带孩子本就存在不正常的抚养关系,更何况她还需要上班。然而,实际上这个孩子在幼儿期几乎没有在家里度过一个完整的日子。常常在上午去姥姥家,晚上则到奶奶家。小家庭的活动也很少。我认为这很容易被忽视。虽然不存在冷暴力、陪伴缺失等问题,但孩子缺少了“家”的概念和“情境”,也缺少了一个依赖某一个亲人的全身心信任与归属感。既然李老师提到了养育者与孩子的感情,我认为“家庭”也是抽象而正面的情感。即使父母没有太多时间,如果长辈能够尽可能多地在“家”中陪伴孩子,或者干脆全盘交给固定的“姥姥家”,对于孩子的情感成长也许会更有好处。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在孩子2-3岁的自主意识阶段也不利。因为孩子难以产生稳定的“这是我的”想法。这一点只是以我身边的亲戚为例分析,仅仅是为了探讨,没有任何道德评价,非常冒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