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很棒,让我对道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网上有个小测试可以帮助理解自己的道德判断,很有趣。https://neal.fun/absurd-trolley-problems/ 。这个测试是基于很有名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做的延伸。
哲学家为道德哲学划分出了三块不同领域:元伦理学(为什么)、规范伦理学(标准)和应用伦理学(具体怎么做)。对于道德有没有客观性(客观标准),哲学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主要有2大派别。认为有客观标准的是柏拉图为代表客观主义。认为没有统一标准的是相对主义。还有人认为这个客观标准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叫虚无主义。总的来说道德的目的似乎是为了避免冲突,谋求合作。
本书还包含了历代哲学家们对道德的思索:社会契约论(卢梭),功利主义(边沁,穆勒),道义论(康德),德性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关怀伦理学等。社会契约论,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但不知道为什么,本书介绍的的相对较少,可能作者认为这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但对我来说这个理论却非常重要,对理解他人的思想很有帮助,解答了在看《反脆弱》时对其道德诠释的疑惑,衍生理论有博弈论。相关书籍除了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有霍布斯的《利坦维》,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功利主义,功利这个词其实和国内理解的世俗化的“功利”完全是两回事,和金钱的关系不大,而是基于人类快乐和幸福的一个理论。认为人类行为的终极追求是快乐和幸福,而这个值被认为是可以“计算”衡量的,所有人类的快乐与幸福都应该被统计进去,女性也是整体幸福的一部分。穆勒基于此,认为男女应该平等,写了相关书籍《论自由》。另外发现件很好玩的事,他的名字John Stuart Mill在国内的书籍里没有统一,有时候叫穆勒,有时候叫密尔,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两个人。Mill在英语里是磨坊的意思,德语里是Mühle,与其同源。Mill译作“穆勒”显然是受德语的影响。
康德的道义论则是你是否希望你的行为准则成为世间的普遍原则。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就是你希不希望大家都按这个来,当然最好这个准则是具有可行性的,不然会有矛盾。个人觉得其实有点像孔子的“以己不欲,勿施于人”,但是要去掉感性部分,因为康德反对将同情纳入到道德思考的范畴。他说道德不能基于欲望、同情或倾向,因为它们并非无条件的善。这其实是把人类非理性的部分全都排除在外了。读康德的道义论时,读得特别累,感觉很难理解。康德对自己有很高的标准,他预设了一个“更高级”的理性自我和一个“较低级”的快乐自我。他的道德理论是基于个人自尊的理论,就是你有义务让你的欲望服从你的理性自由。不管是他对自由的诠释,还是对道德的诠释,都能看到他背后对人存在的意义追求和探索。叔本华和尼采则认为,康德的道德哲学其实从头到尾都贯穿了宗教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则没有给出像边沁或者康德那样公式化的具体的规范,他不认为有一个完美的理论可以解决道德困境。他研究更宽范的问题,人怎么过上美满的一生。他的理论强调了“中庸”,道德是过度与不足之间的平均概念。比如“勇敢”,它的过度是鲁莽,不足是懦弱;又或者是“智慧”,它的过度是狡诈,不足是幼稚;再或者“正义”,它的过度是收益,不足是损失。那“诚实”“善良”的过度和不足是什么呢?所有的道德上的概念都会是平均值吗?另外他对“幸福”诠释倒很棒,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一个比快乐更为丰富的概念,不仅仅是长久的快乐。实际上,他所用的那个古希腊语词eudaimonia,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英文翻译。有时候,这个词会被翻译成“幸福”(happiness),有时候则是“人的茁壮成长”(human flourishing)或“自我实现”(fulfillment)。
最后就是关怀伦理学了。康德和边沁的理论都属于原则伦理学,他们都在致力于寻找一个公式。而关怀伦理学则和德性伦理学有点像,不认为有一劳永逸的公式,它会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敏感的分析。而且它也不像康德那样认为情绪会阻碍清晰的思考,反而将其视为道德感知和思考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此外,关怀伦理学还主张,情感投入和个人关系,尤其是爱、同情和同理心这类关怀性质的关系,对于道德思考来说至关重要。
不明白微信读书里的阅读人数为啥少的可怜,只有三千来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