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可能是因为这本书是翻译的缘故,读起来并不那么轻松。有些话反复看也不明白在讲什么。反而是书中几篇中国人写的序言,总结了全书的中心思想,让我更能体会到共鸣。结果一本描写“心流”的书让我在读的过程中没有怎么体会到心流[允悲]。我想肯定是因为读一遍不够。序言里很多人也都是读了好几遍,每一遍都有新的体悟,直至融会贯通。
去年从“趁早”的“人生项目达成100天”中了解到,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和马丁·塞林格曼创始的积极心理学,而这本《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就是米哈里的代表作。我也逐渐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往小了说,它可以帮助我们训练专注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往大了说,它可以创建人生秩序,提高生活品质,使人时刻都能体会到幸福感。为了写这篇读书笔记,我又回顾整理了一下在书中做的133处笔记,真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
米哈里告诉我们获得最优体验的手段,不能浓缩成一个秘诀,也不能背诵下来重复使用,每个人必须从不断的尝试与错误中学习。这也是王阳明所说的“事上练”。最终,大师们思考的结论都是相通的!米哈里建议通过“明确目标”、“及时反馈”和“匹配难度”来帮助我们改造任务,控制意识,聚焦精神能量,形成“自成目标”,获取打开心流大门的钥匙,对抗“精神熵”,乃至把整个生命统一为心流体验。
关于独处。我们的确很少注意到自己对心灵的控制是如此之薄弱,特别是在独处且无需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心灵没有秩序的原貌就会显现出来。它会集中于某种真实或想象的痛苦,最近的不快或长期的挫折中。这就是“精神熵”,既没有任何作用,也不能带来乐趣的状态。单纯就是无意义的能量消耗,让心灵混沌。让我联想到“君子慎独”,独处时也能精神有序,整顿自己的思想,那才是掌握了控制意识的法门。
关于家庭。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有以下特点:第一是“清晰”,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与回馈都毫不含糊。第二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第三是“选择”,家长设定的不可以做的界线要清晰,界线之内的空间是孩子的,即给他留下较大的自选空间。第四是“投入”,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心全意去做他感兴趣的事。第五是“挑战”,也就是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如此一来,孩子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不必老是为规制与控制权而争吵。父母对他们未来成就的期望也不会像一片阴影,永远笼罩在他们头上。同时不受混乱家庭分散注意力的因素所干扰,可以自由发展,有助于扩充自我的兴趣与活动。在秩序不佳的家庭里,孩子的大部分能量都浪费在层出不穷的谈判与争执,以及不让脆弱的自我被别人的目标所吞噬的自我保护上。
至此,我也感觉到无论哪一方面,心流与秩序永远分不开。让一切都有秩序起来,心流也就来了!可能还是要多多训练自己,争取能够看原文,才能更透彻地理解与运用书中关于工作、思维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