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读完了《蓉漂记》,这本书虽有不可思议的地方,但更多的是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年轻人的磨难。如作者所说,即使他自己的儿女和儿女的儿女也难以理解为什么要花费十年青春去追寻它们生来就拥有的东西。作者是樊雄,这本书分为上卷和下卷,上卷写的是旅途中的飘泊,下卷写的是在成都的归属感。
我最深受触动的是上卷中为了植根于成都所付出的努力,这对当今的青年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作者出生于一个对他影响很大的家庭,为了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他放弃了读高中升大学的机会,选择了读中师,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然而,他内心深处对大学的渴望从未熄灭,于是他参加成人高考,历经风雨,终被四川教育学院录取。他为了在成都定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一段经历使我深受感触。
我记得,清晨的时候,从火车北站的地下通道出来,成都这座城市还没醒来,满眼的霭霭迷雾中,这座城市并不是我的家,只有跳上16路公共汽车走向岷山饭店,走到盐道街3号去投奔庞学峰的集体宿舍。教育学院的培训已经结束,当所有的外地同学都打包行李,准备回家,我却拒绝离开成都,只好把主要行李寄存在下一个年级的老乡寝室,只带一个提包和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到学锋的宿舍。有了这样的孤岛,我可以暂时休息,每天都骑上自行车,在城市中四处寻找安身之所。
在盐道街三号,我只是一个流浪的边缘人。我第一次摇起了抽签筒,抽到的第一张签上写着“穆桂英挂帅”,第二张则是“枯木逢春”。后来,我的妻子被调到成都市的双流县工作。工作环境艰苦,生活落差很大,她开始思考调回达县。我在成都毕业后工作,但没有确定单位,没有任何理由说服她留下来。我想尽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在最后的时间里,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浑身嘎嘎作响的自行车在成都乱窜,窥探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发誓看到一条缝隙就要钻进去,即使找不到缝隙也要挖一个。
作者是一代“闯”出来的人,也是一代“创”出来的人。现在的社会环境相对当时有很大进步,但也有很多挑战。这本书仍然对我们青年有借鉴意义,值得认真阅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