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能够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意义和方向,但它同样限制了我们的自由,成为禁锢我们探索欲望的牢笼。毕竟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看做实现目标的踏脚石,那么充满乐趣去探索的机会就被剥夺了。几乎人类所有伟大的成就都不是源于可被计划的目标。
这是一个非常新颖有趣和具有颠覆性的观点。来自美国两位人工智能研究专家的意外发现,二人合作了《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通过实验和人工智能算法,社会现象解读等多个角度来论证:人们习以为常的以目标为导向的观念具有欺骗性和误导性,而去目标化才是人类伟大成就的真正入口。万维钢为其作序,读起来的确有耳目一新之感。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数相片的实验。即要求受试者数出一份报纸中照片的总数量。结果那些沉浸于数照片这个目标的人,完成任务的时间比那些不太专注于这个目标的人更长。为什么会这样那些没把目标太当回事的受试者发现,在报纸第二页的内侧已经写着:“不要再数了,这份报纸总共有43张照片。”尽管有人会争辩说,这些人不过是纯粹的运气使然,但过度专注于既定目标,确实会限制我们获取意外发现的能力。
不过,作者并非否定目标存在的价值。在我们传统的意识里,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去朝目标努力,目标就好比指南针,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但是作者的目标无用论是有其适用边界的,即“伟大”的目标。虽然这个“伟大”一词难以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非下周要完成哪些工作,晚上做什么菜,周末复习哪些功课之类的目标。而是更关乎人类的进步和成就,就好比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不是因为定了什么目标,而是无意中看到一个苹果的落地,就好比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却是做自行车的,就好比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了浮力定律......最好的点子往往是偶然所得。
也即是说,如果目标设的足够适度,它就会起到积极作用,反之,目标越高大上,情况就越复杂。若想实现更多所谓的丰功伟绩,目标往往会成为绊脚石。比如与探索发现、创造力、发明或创新有关的目标,又或者找到真正的幸福之类的目标。换句话说,当最伟大的成就被设定为目标时,其实现的可能性就几乎渺茫了。
这种去目标思维是对传统主流文化的挑战。全社会对目标的日益迷恋可能带来的的危害涉及各个领域,尤其是目标导向对教育的禁锢,尤为引人深思。勇于放弃指南针的人,更容易打开全新的疆域。非目标思维在探索未知、人的多样性和激发创造力方面也为教育带来全新的视角。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