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左叔
与世间万象穿心而过、人间百态不沾尘埃,落笔处总有一丝悲悯不太一样。邓在欢的这一本《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从始至终都有极强的“撕裂感”。
此前,我也读过袁凌的《寂静的孩子》。那是“调查记者”般的旁观者视角,有人文关怀的脉脉温情,但始终都是“局外人”。读者跟随这样的视角走进故事里,只要不想“入戏太深”,随时都有办法抽身出来。我也读过黄灯的《大地上的亲人》,她比袁凌更近了一步,把视角对准因婚姻关系而建立的夫家家庭样本,“大学教授”般的近乎社会调查式的表达,总有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她的作品聚焦农村教育、务工就业、基层治安、乡村信仰等社会议题,虽然没有答案,但总能勾起读者深思。
《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不同于这两本书,它是“第一视角”。世间磨砺,其他几本书都落在别人身上,而在这本书中,所有的生活的鞭笞与重击都落在自己身上。阅读时更切肤人心。同一片蓝天之下,人与人终究有万千种活法。自己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别处可能是“求之不得”的。
在这本《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中,似乎所有被笔落的人物都处于“极度扭曲”的状态。根据自己生活的环境,这种状态近乎不能理解。然而,这种“极度扭曲”或者只是我们的认知错觉。我们对中国城市的“千篇一律”常常会心生感慨,好像每个城市都是有一条本地人不大去,外地人扎堆的步行街,都有几处某某广场、某某天街,似乎各地的发展都以齐头并进的姿态一路向上。但当视线转向乡村地区,落差远不止此地比别处多几个品牌、有几处网红打卡点那么简单。
还有匍匐在泥土里的生存方式,同时被眼下的网络时代资讯所裹挟,如我们一样看得见生活的变迁。落差,巨大的落差,仿佛置身欢乐场,自己并非只是不适应的羞怯,而是没有“入场券”的无奈与窘迫。郑在欢的伤心故事让我懂得,这些人如此生活并不是有理的,而是他们感到的无力感。“面对真正的爱与期望,他也有无能的时候”。面对向往的生活,他们落在的小家无法支撑他们。
《驻马店伤心故事集》是再版的书,郑在欢告诉我他修订过全书的内容。单看其中的故事,郑在欢的文笔是“拙朴”的,几乎没有过多的修饰。我猜想,这些文字的最初,是发表在某个互联网阅读平台,引起广泛讨论,激励他陆续将自己经历的苦难,将那些伤口揭开来,让过往呈现在众人面前。我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否有过心理上的拉扯。换作是我,这应该是一件极难的事情。
序与跋,舒适来说,文笔的质感在故事中表现得更好。在捧这本书之前,我怀念自己年轻时写过的东西,难以通过文字表达带有的复杂情感,就像翻旧相册看着青涩的自己,那得意的过去,如今变得尴尬。郑在欢眼下的文字也类似,这些文字有时是自我疗愈的树洞,让他宣泄现实生活中的愤怒和不满,把灵魂悬挂的痛苦呈现出来。书写可让人挣脱命运的洪流和际遇的旋涡,呼吸叫做“好好活着”的空气。
面对生活的挫败,人会有自我救赎的能量。阅读《驻马店伤心故事集》,我懂得了这一点。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