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经历充满了挑战。在书中,作者描绘了农村的现状,这也是我身边的现实。由于宗教的影响,情况变得更加残酷,比文字描写的更加可怕。
关于重男轻女的问题,我有太多想说的了。周围有很多骇人听闻的案例,比如有人为了生个儿子连生八个女儿。女儿们大多在十七八岁时就嫁人生子了。还有四个女儿辍学打工挣钱供弟弟在城里买车买房的。他们的人生遭遇让人心痛。
我上的是村小学,现在已经本科毕业并工作了两年。坚持到大学的同学仅有我和4个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结婚生子,有些孩子都在上小学了。周围的婚姻状况似乎毫无意义。那些半路辍学去结婚生子的女孩,大部分活跃在社交应用上发泄不满。对物质上的匮乏感受过多就会导致心灵匮乏,而这种精神匮乏又加剧了物质上的匮乏。
对于农村的女孩子来说,接受教育、见世面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家庭环境的偏颇,女孩从小就被灌输了“勤快、懂事、会看眼色”的思想。在不公平的家庭中成长,形成的畸形思想会像烙印一样,把你限制在家庭牺牲、孩子牺牲等角色里。我小时候并不喜欢做家务,但做饭不好吃时,妈妈总会说:“地都扫不干净,以后嫁到别人家被人叫着你爸的名字骂。”小时候我觉得委屈,甚至觉得是自己的错,因为扫地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连累父母的名声。从小到大,我都非常注重察言观色,在村里也做的比较出色,但我的弟弟从来没有受到这样的要求。现在想起来,这难道不是世世代代对女性的PUA吗?要求女性家务做得出色,要求女性八面玲珑面面俱到,好让她们成为优秀的嫁娶和生育资源吗?
在上了市里的高中之后,我接触到了很多优秀的女老师,她们独立自信,教学严谨,风格多样,散发出强大的魅力。从那时起,我开始有了反叛的意识,不想再做所谓的“乖孩子”。母亲的离世也促使我变得乖张,在亲戚面前沉默寡言。
去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读大学后,我才真正地划清了跟农村那一套思想的界限。小的时候没得选,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父母,接受什么样的家庭教育。但成年之后,就有选择了。有些人仍然选择守旧,但我已经决定追求自己的梦想。
现在,大多数农村人仍然认为女性应该贤良淑德,把做饭、家务劳动、照顾孩子等等用来衡量一个女性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令人悲哀的是,始作俑者几乎都是母亲,她们要求自己的女儿要这样。作为有能力的女孩,我建议尽早离开家庭,独立生活。那些来自最亲密的人的荼毒,很可能比来自旁人的毒害要更大。
对于农村的女孩子来说,她们这辈子只有一个人可以依靠,那就是自己。由于农民家庭缺少基本的社会保障,没有劳动能力之后,养老将由儿子来承担。养儿防老的想法导致女孩的照顾对象会变成丈夫的父母——她的公公婆婆。由此,父母所挣下的全部财产都是为他们养老的人,也就是儿子,跟女儿没有任何关系。在父母去世之后,农村的女孩子将得不到任何财产,这些东西都与她无关。然而,结婚以后,婆家的财产仍然属于儿子所有,跟儿媳仍然没有关系。在任何情况下,女孩都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资产。这揭示了农村女孩严酷的现实:要么你自己有本事挣钱,要么你为丈夫生儿育女。有了孩子,你就跟这家人有了血缘关系,不再只是结婚证的契约关系,将来老了也有人照顾。这是毫无掩饰的现实。这也是为什么农村女孩嫁人一般都不会避孕,而且几乎都要生儿子。如果不想过这种生活,女孩子就需要接受教育,学习技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获得报酬。
这是我这两年来的一点感悟。农村女孩最忌听话,跟从环境和父母的要求。如果想要真正自由解脱,走出去,吃苦耐劳,学习探索,成为一个不被所谓的“美德”捆绑的人,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靠自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