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句话是个病句吧?死了便是亡,亡了便是死,哪会有死而不亡的人呢?”
面对这样的疑惑,张丽钧老师微微一笑,对同学们说道:
“死和亡,必须同步吗?”
“道家老子不仅说过‘死而不亡’,还说过‘勇于不敢’呢!这两千多年前的大智慧,看来你们还没有参透呀!”
这是《玫瑰从来不慌张》中张丽钧老师与学生们的一场对话。起初我也不是很理解,看了张老师的解读后便恍然大悟,并深以为然。
死,是肉体的死亡;亡,是精神的灭亡。
有些人才二十来岁,但是ta已经死了。若是一副已然行尸走肉的躯壳,那即便肉体尚存,亦是行将就木,毫无生气。
但若是在有生之年,通过创造价值为自己延寿,那么“死而不亡”才能真正地实现。
于是乎,老子的道家智慧在千年之后找到了共鸣;
诗人们的千古传唱在一代又一代中等待着知音;
将士们的浩气忠魂在一边一防里热血地传承。
张丽钧老师在《玫瑰从来不慌张》中,通过分享对学生的育、对自己的愈、对亲情的语、对做人的予以及对世间芬芳的欲,真切又深刻地向我们展示了她对年轻人的劝勉:
“死而不亡者寿”
0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延续生命的意义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育”。
在张老师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学生。
有的学生调皮捣蛋,每次进教室之前总要踹一脚大门,直到某一天这扇门轰然倒塌;
有的学生家境贫寒,勤奋懂事的同时却也羞于接受善意的帮扶,把自己囿于小世界里门窗紧闭;
有的学生温婉宁静,但是却因缺乏管教而养成了小偷小摸的坏习惯。
这些孩子在张老师的眼中都是独一无二的珍珠,她愿意穷尽一切来等待他们褪去泥垢,绽放光彩的那一天。
也正是张老师对学生们的笃信与鼓励,若干年后学生们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第一件事便是返校看望老师,深情地对张老师说,“如果没有您,便没有今天的我自己!”
教书育人,教的不仅仅是书,还有端正的品行;育人,育的不仅仅是求知的孩子,更是孕育信念与希望。只有这样,教育的真谛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02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延续生命的意义在于父母对孩子的眼界的培养。
张丽钧老师在书中提到过一个故事。一位妈妈对儿子的关心细致到了每一根发丝,花了高价把儿子塞进某重点城市的重点高中,提供最优质的的学习环境;又在某个次重点的城市给儿子买了户口,让儿子高考的时候没这么多竞争对手。
她把一切能用钱解决的细节考虑到了极致,最终等到了儿子高考失利的结果。
人生有一千次高考啊!上了大学的人际关系处理是“高考”,考研、考博是“高考”,毕业了找工作是“高考”,在单位里完成的每一个任务都是“高考”。
把高考看作是人生的终点,颇有毕其功于一役的侥幸心理。人生这么多场“高考”,每一场都重要,却也要有输得起、从头再来的勇气和坚持。
任凭一段生活再怎么精彩,一旦被时间稀释,被次数重叠,也会在反反复复中索然无味、意兴阑珊。当这一切变得沉闷枯燥时,有的人哀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有的人却能“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随意被贪功和投机的陷阱吸引,脚踏实地地闯过一关又一关,才是父母传递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03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延续生命的意义在于,轻轻地为疼痛唱一首《欢乐颂》。
痛失所爱的那段时间里,我形同枯槁,夜不能寐。时钟里的每分每秒都像是在谱写逝去的哀歌,回忆里的点点滴滴就像是利刃剜心般剧痛。
我曾想云淡风轻地对过去挥手说再见,也曾想不带走一片云彩地将伤口掩埋。可是话音刚起,却似烈火焚烧,将勇气烧成灰烬;手起手落,忽见自己早已遍体鳞伤,该从何埋起?
“痛吻”就是一支离弦的箭,非要穿肠破肚不可!
但是,忽然之间,我却又拥有了劝人坚强的勇气。当对面的人因为“痛吻”而哭得撕心裂肺的时候,我竟能平淡地对她说起往昔,共情她的悲伤,轻揉她的伤口,细细安抚着。
真的好希望可以穿越回当初我的身边,微笑地拉着我的手,紧紧地拉着,眼里含泪,任由它肆意地流,心疼地又释然地看着瑟缩的自己,说,
“我唱首歌给你听吧!”
当我们蓬头垢面地迈出步伐,踉踉跄跄地淌过低谷,手忙脚乱地翻越山头,才发现,已经成长。
所以,请相信:
玫瑰从来不慌张,方向永远不迷惘。你且仰头大步往前走,目光所至,途有百花香,道有乾坤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