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这次数学考满分,你就给我报名那个万圣节的活动,怎么样?”
这是我小学二/三年级时跟老爹提的请求。
这种问题其实非常普遍,父母会提供物质奖励来激励小朋友好好学习、老板会发奖金激励员工好好干活、甚至成人自己都会设置类似坚持运动100天就给自己一个奖励的方案。
那么这种方式真的有效吗?
这就要介绍一下德西经典实验:一些大学生被要求完成拼图游戏,他们被分为两组,第一组在拼图完成后可以得到一些报酬(外在动机),而第二组则没有报酬。实验完成后他们可以选择继续拼图,也可以选择做其他的事。
结果显示,在第一阶段获得报酬的学生,在报酬停止后对拼图的兴趣急剧下降,相反在第一阶段没有得到报酬的学生,仍觉得拼图很有趣。
德西经典实验
这个实验表明,如果一个人在已经有内在动机的情况下做某事,再在此基础上叠加外在动机,短期是会受到激励,但从长远来看反而是有害的。
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解释这个现象,即过度合理化效应。它是指当人们因为做本来喜欢做的事情而获得外在奖励时出现动机减少的情况——外部奖励削弱甚至破坏内在动机,最终使动机下降。
那为什么会出现过度合理效应呢?
这和自主有关。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觉理论,该理论认为追求自主、能力和归属是人类三大核心动机,它们对人的发展和幸福至关重要。
其中自主就是指对自由、个人控制和自由选择的渴望。
当我们纯粹受内在动机驱使去做事时,会有一种极大的自主感,而当我们受外在动机刺激(如被承诺奖励)再去做同样的行为时,我们就不再有那么强的自主感。
那是所有奖励都会引起过度合理化效应吗?
事实上,过度合理化效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发生:
①任务本身必须有趣。任务本身至少要有让人产生内在动机的潜力,如果没有,引入外在奖励只会促进表现;
②提前告知奖励。只有个体事先得知完成任务有奖励时,才会削弱其自主和内在动机,但当奖励出乎意料时,不会影响内在动机;
③奖励需要是物质的,不能是口头的。提供物质奖励(金钱、食物、玩具等)会降低内在动机,但口头表扬不会。
因此,当任务有趣、个体提前得知有奖励且奖励是物质的时,就会发生过度合理化效应。
了解了过度合理化效应,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1、内在动机不足时,外在动机也很重要
虽说有趣的任务有产生内在动机的潜力,但很多情况下,内在动机并不足以支持我们开始/坚持行动,这时适当的外在动机就很必要了。
像许多百天读书打卡返现活动就是如此,加入前先交一笔会费,坚持打卡100天全额返现。读书当然是有趣的,但它远没有手机诱惑大,“全额返现”就是一个帮助坚持阅读很好的外在动机。
像我一开始健身就选择投入比较高的成本请教练,也是同样的道理。开始虽然有内在动机,但阻力也有很多,比如担心受伤、在健身房会不好意思、懒得去等等,有了“已经投入成本”这个外在动机,起码可以先做到坚持去。等到身体和精神真正开始享受健身这项活动、内在动机被充分激发,就没那么需要外在动机了。
2、奖励(或表扬)努力,而不是结果
适当的奖励是应该的,那奖励的方式有无影响呢?其实也是有的。
当下教育鼓励培养成长型思维,它认为人格特征和能力是可塑的,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自己能改变、能进步,这能为人生带来有益的效应。
那这种思维来源于哪里?其中一个来源就是收到的正反馈类型。
一个孩子考了高分,听到“你得分很高,你肯定擅长做这些题”和“你得分很高,你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后者更容易形成成长型思维。
这种正反馈,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口头表扬。
最近刷了一个综艺,《爸爸当家第二季》,锁锁(儿子)想要一双篮球鞋,肖杰(爸爸)就和他比赛打篮球,最后锁锁队输了,他以为自己不能拥有那双篮球鞋了,但其实肖杰已经把篮球鞋放在了家门口,原因是他认为锁锁近段时间跳舞、打球都很努力,比赛的结果是输是赢已经不重要了。
《爸爸当家第二季》
肖杰这个处理首先是对努力作出奖励,其次锁锁因为输掉比赛所以没有提前预期到,也就不会触发过度合理化效应。
3、物质奖励与精神夸奖相结合
虽然非预期的奖励不会触发过度合理化效应,但当非预期奖励发生的次数多了,收奖励方自然会预期下一次任务完成会有奖励,这也会削弱自主性。
《爸爸当家第二季》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夸奖相结合的方式,以保证内在动机持续性。
《爸爸当家第二季》
最后回答一下文章一开始,我的请求老爹是怎么做的:他在考试之前就给我报名了万圣节的活动,而且给我准备了万圣节的面具,那天放学回家他突然带着面具从背后冒出来真的要把我吓死!!!(属实是童年阴影了,不然这事儿不能记这么清楚哈哈哈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