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后记才知道,这本《飞往温哥华》是作者蒋在三十岁之前的第三本书,着实让我惊叹不已:又遇到了一个装在年轻人身体里的老灵魂。无论是开篇的《飞往温哥华》,还是最后的《小茉莉》,都展现出作者叙事的成熟老道,读起来完全就是叙述者的心态和角度,而很难想象这些文字和意象,是出自一个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的笔下。每篇读完,总能被一股强烈的情绪所笼罩,有时是怅然若失,有时是痛彻心扉,但仔细回味,除了这股涌上心头的情感以外,每个故事里头,又都有一种底色在下面铺着,这底色经常是回忆往昔的笑,乃至一丝若有若无的追悔的酸楚,或者将往昔与现实相对照的无奈。
所以如果我来给这本书取个书名,也许我会选:事与愿违。
一句英文也不会的妈妈,应该以前觉得儿子去的是一个国际摩登大都会吧,他去那边念博士,只要念出来了肯定就飞黄腾达了吧?跟万斯回美国结婚了以后,无论是他们家还是自己的妈妈,日子久了终归会原谅并且重新融入吧?父亲那么早就来国外打工拼命赚钱,既然现在叔叔告诉我真的有遗产,那肯定是一笔巨款吧?
以前活的很用力,不断安慰自己,这些苦都是因为一个更大的目标而吃的:为了出国,为了孩子,为了有个前程,为了留下来,为了在一起,为了好下去。所以呢,孩子在那头吃吃苦也是好事吧,拒绝母亲不愿回头也没错吧,拼关系靠人脉擦屁股镀层金有什么不对,甚至,希望丈夫与前妻彻底决裂,嫉恨拿走丈夫大笔家产的前妻乃至迁怒到他们的男女不分的乖僻女儿,又何罪之有?
书里许多的悲哀与无奈,都是在事与愿违后,当现实并非之前的愿望乃至幻想的结果,甚至反差之大而裂痕不可弥合时的心理状态。那种旧事像一个个肥皂泡般在眼前闪现而又爆裂的画面。
整本书,让我觉得最特别而与众不同的一篇,是《等风来》。这简直是另一个杨德昌的《一一》。一个是因为,这个故事是从待在老家的小女孩的视角来写,而其他基本都是成年后甚至已经在国外将要或者已经安定下来的成年人的角度,也许,从童稚的眼光里看到比如邻居哥哥的惨死,附近杂货店的一夜不见,亲戚表哥的陆续远走,当然还有最核心的父亲的生死未卜和母亲的“拔管”告别人世,都因为懵懵懂懂而多了一份温柔,而不至于是血淋淋的残酷。另一个是因为,其他几个故事都是两三人之间的故事,而《等风来》其实写出了一片完整的群像:爸爸、妈妈、姥姥、小姨、表哥、喜来、老白乃至门卫王成友,脾气性格全都活灵活现,完整突出。
而最重要的一点不一样,是《等风来》里的往昔,跟其他几个故事里的往昔相比,完整得多。其他几篇里,过往的种种总是断片,但因为篇幅而总是欲言又止,让情绪埋藏在水下的冰山里。而在《等风来》里,读者能借助爸爸对妈妈的回忆将那段往昔完整拼凑出来,从警校同学的时的飒爽和甜蜜共舞,到后来因为贫穷的争吵埋怨,乃至母亲对女儿讲的三言两语。整个故事里,只有从来没醒来的妈妈,有完整而具体的名字“罗伊雯”,无论是从女儿的盼望还是丈夫的追忆的角度,这三个字都珍贵不已,仿佛因为这三个字,将“妈妈”从一片烟云的模糊里,牢牢锁定,深深印刻,而不至于流逝于时间跟回忆。因为上述三点,当故事结尾以亲戚邻居们的四散离去,父亲生死未卜,女儿要见昏迷后的母亲第一也是最后一面时,那种“事与愿违”的悲剧情绪才会显得尤为浓烈而喷薄而出。
罗伊雯的女儿不要糖吃只要风筝。等风来了,一切就好了。等风来了,妈妈就会醒来,爸爸就会回来。等风来了,风筝就会起飞。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