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本书后,译者的后记介绍了凡勃伦。他提出了“有闲阶级”的概念。作为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很少读经济学相关的著作。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度认为是属于社会学的问题。
阅读《有闲阶级论》的缘由是因为我在B站上看了杨宁老师的美学课程。在课程中,他提到了一个问题:“审美有阶级吗?”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凡勃伦将人类划分为几个时期:野蛮时代,未开化时代,手工业时代,机器方法时代。从野蛮时代的“蒙昧人”到掠夺为主要基调的未开化时代,最后随着财富的积累,出现了有闲阶级和代理有闲阶级。两者之间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进行生产性的劳动。有闲阶级最初体现为从事管理型工作,而不直接参与生产性劳作。剩下的一部分人不得不从事生产性工作以供养自己以及有闲阶级,因此产生了社会的分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积累方式以及社会分工的多样化,现在成为有闲阶级更为困难,更多的人从事着“隐性”的生产性工作。
随着社会分化的产生,凡勃伦认为,制度是由思想和习惯造成的,而思想和习惯又因人类的本能而产生。制度归根结底也就是受到人类本能所支配。因此,有闲阶级的重要任务是维持“荣誉感”。这一过程,与经济能力密不可分,金钱竞赛也随之开始。随着财产私有制的产生,就出现了对商品占有来体现其阶级荣誉的行为,而为了显示“高人一等”,则开展金钱竞赛。这里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表现形式是“明显有闲”,这一部分人以参加生产性劳动为耻,以炫耀自身的身份地位。与之对应的是,喜欢一些“华而不实”的活动,比如把精力用在礼仪的培养、体育运动的宣泄。而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明显消费”,这一部分人主要将多余的金钱消耗在炫耀性消费上,而不是用于维持生活物质的必要消费上。这里的消费不限于奢侈品消费、古董收藏等,还表现在饲养宠物、进行慈善支出等。
由此而来的,审美的阶级性也产生了。在中国古代,苏州园林属于富贵人家,普通人家只会觉得是一块形状怪异的无用之石。在当代社会中,还存在着隐形的鄙视链条。看美剧的看不上看韩剧的,看韩剧的看不上看国产剧的,玩小红书的看不上玩抖音的,玩抖音的看不上玩快手的等等。其背后都与经济相关联。在互联网刚还未普及的时代,大家能够接触和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对一些当时先驱或者小众的接触,背后都暗示着“有闲有钱”,鄙视链只是外显形式。现代有闲阶级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不泄漏炫耀性消费。
在经济发展后,露营、摄影、极限运动等也成为了大家积极参与的炫耀性消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有闲阶级论》来跳出消费主义的陷阱。最后一章标讲到“高级学识是金钱文化的一种表现”,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的发展,每个人都有更多受教育和追求知识的机会。现代与当时的区别是,这一点可能会帮助我们得到更好的社会定位。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肯定会发展出新的炫耀性消费和荣誉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