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翻开它时,不会对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感到力不从心;当我们合上它时,则又感到有关法律概念的理论思辨意犹未尽,想重头阅读本书,体验惯习主义立场在解释法律现象时的理论魅力。”引用译者在附录里的一段文字作为开头,不仅是因为这段文字很好地描绘了这本书的概况,更重要的是,经过翻译之后,这本书不仅仅是原作者塔玛纳哈的重要理论成果,更是译者赵英男老师和作者合作之下,给中国读者展现的精彩的理论图景。正文部分和译者书写的附录部分同样精彩,两部分交织在一起,让这本译作焕发出独特的生命力。关于这本书的具体理论成果,我自己整理之后也十分庞杂,也不想再赘述,更想谈谈书本之外的体会和感悟。在今年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课业之外能挤出来看课外书的时间难能可贵,还有一些时间是在一天疲劳之后难以集中精力去读艰涩的理论书籍。这本书大概分了三四天看完,赶在读书会分享之前的前一天晚上正文部分才读完。读书会之后的晚上,才把附录部分读完整理好,放下ipad的那一刻久久不能入睡。脑海中不仅是译者和作者勾画出来的法理学研究进路,也是他们在求知过程中鲜活的生命体验,在最后的后记部分包括老师会议上分享的求学经历,让我看到了跨越文化和地域的对真理的渴望,对知识的热情。不论是教授在邮件里的长篇论述,还是教授考虑到学生的语言问题,放慢语速逐词重复的画面,还是译者对理论的不断打磨,询问,反复批判重建和一次次与教授的交流。我闭上眼睛,似乎在想,这是不是就是我一直追寻的东西?附录部分,从“法律是什么”这个元问题展开对法理学这个学科的讲述,从词源到理论分野,不仅帮我梳理了比较熟悉的法哲学视角,还帮我补足了对法社会学研究的概况。不仅仅如此,译者对法哲学研究的困境和我在读相关书籍时的疑惑不谋而合,法哲学或者说分哲的研究方法是否已经黔驴技穷?又或者说即使没有,这条路径的进展是否还有意义?分哲的哲学构架是否适合于法哲学。限于我自身浅薄的学识,我还不能给出一个拿得出台面的回答。而后续在对塔玛纳哈以及法律多元主义和法社会学的历史脉络和前沿成果的介绍,也让我思考社会学的方法对法理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篇附录是值得反复阅读的,是对法理学这个学科很好的阐释,买这本书相当于买了个简易的法理学导论,(说来惭愧,我并没有买这本书的纸质版本,等以后一定买来珍藏阅读)。正文部分更多的是对不同社会状况中的法律运作方式的展现,相比于一些法理学书籍和哲学书籍,这本书并没有特别拗口和难读(归功于作者的文风,作者也说道,好的理论是要让更多人读懂,以及译者的努力),通篇读下来除了个别部分需要反复读以外,更多的内容读一遍就能领会内容要旨,而一些哲学,法理学著作中一句话都可能需要读四五遍甚至十分钟,甚至看不懂。跟随作者的视野,仿佛进入到不同的社群,不同的政权,国际间等等领域去经验,去观察。纯粹概念的抽象运作内容倒是比较少,其中提供了丰富的法律质料,文献和图景。也让我在疲劳的一天之后,收获了比较不错的阅读体验。最后,虽然目前我还是对抽象层面的哲学运作更感兴趣,以及理想和现实仍然有着巨大的鸿沟,我也希望哲学能和法学更有机的结合起来,maybemore欧陆,不只分哲(但只是很稚嫩的想法了)。这本书也让我在“夹缝”中生存境况下,看到了一丝微光,我也将拼劲全力,燃烧生命的力量,去抓住这一道微光。就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洞穴囚徒的类比一样,我看到阳光大为震惊,再不愿回到洞穴中去看那移动的影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