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还小的时候,在节日到来之际,我习惯给他送各种各样的玩具。上了幼儿园之后,我就开始送书,从只有一点字的绘本到现在图文并茂的课外图书。
这个也是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特点来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是通过对物体的感知来认知这个世界的,所以他往往需要抓一抓、看一看、咬一咬、尝一尝来形成对物体和世界的认知。随着他逐渐长大,认知快速发展,他就不再满足于通过具体的物体来获得感知,这时候就需要绘本、书来丰富他的“求知欲”,尤其是像上了小学之后的孩子,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仅仅通过实践经验是无法获得满足的,这就需要书本呈现的大量知识来辅助。
今天推荐的这套书是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阅读的,名叫《课后半小时》,总共有31本。说实话,我都没想到,我那对读书兴趣一般的娃居然会对这套书“痴迷”。刚收到书的那天是周五,晚上八点左右,娃做完学校的家庭作业之后,就开始翻看。我以为他会像往常一样,翻个三分钟就丢在一边,然后出去玩或者看电视(周五晚是娃的专属电视时间)。但是那天直到我洗漱完,大约九点多,回到客厅一看,他还在津津有味地翻看,我担心他看书时间太久伤眼睛,就叫他别看了,等会看电视去了。结果娃跟我说:“妈妈,实在太好看了,我再看一会儿”。
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这套书到底有什么吸引力呢?
《课后半小时》是米莱知识宇宙授权,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童书中心课后半小时编辑组策划创编,全面对标新课改核心素养要求的系列科普丛书。编辑组邀请了7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担任特约学术顾问,11位教授、专家担任素养顾问,还有6位知名一线教师担任专业审读,针对每一本书的主题,研究领域符合这一主题的专家会参与审读创作,用他们的专业和知识,让书里的内容更加科学、更加靠谱。
而且这些内容呢,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孩子们能看、爱看的童书内容。全套共包括31册正文书籍,附赠6张思维导图以及1张使用指南,涉及人文、科学、学习、生活等方面,打造了一个体系化的核心素养训练计划。
我娃之所以能被吸引,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这套书的设计是图文并茂的,图文大约1:1的比例。大家知道,一年级的孩子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的抽象性上面还是不足的,仍然依赖图像、实物等去学习。
娃首先是被书中大量的漫画吸引,可爱的卡通人物,将知识点拟人化、形象化,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于是他就会一直想看下去,再加上一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碰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时,基本上可以把文字的部分也读下来。不像幼儿时期的绘本那样太过简单,无法激起吸引力,又不会长篇大论,太过困难,令孩子望而生畏,失去学习兴趣。处于“跳一跳,刚好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所以自然兴趣十足。
1、走进铅笔加工厂,轻松理解“进位”
家有小学生的大概都有过这种体验,明明在大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但无论你怎么讲,娃就是不明白。比如这个数的进位问题,书中用漫画的形式展现了一个铅笔加工厂,怎么把铅笔数清楚呢?一根一根数自然是很难数完的,所以呢在包装车间里,铅笔们就被装成了盒,10支1盒,再然后被装成袋,10盒1袋,最后再被装成箱,10袋1箱。辅以进位的解释说明,孩子很容易就理解了。
2、走进科学,恐怖的“鬼声”背后
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所以他们对于一些奇奇怪怪的声音往往会产生恐惧,就像大风天气窗外风呼啸的声音,他们以为是“鬼”,怎么解释都不管用。欸,交给书本!《物理现象》这一分册中恐怖的“鬼声”就把共振这个物理现象讲得明明白白,破除迷信啦!
3、怎样让学习更高效?大脑也需要热个身哦
娃每次放学回来,我都会让他先在楼下玩一会儿,跳个绳,然后再上楼开始写作业,挑选那些比较容易的作业先做,让大脑比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这样学习往往比较高效。其实这个原理在《探秘大脑》这个分册中就有提到,我们用脑其实就是去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让它们传递信息。所以呢,用简单的任务可以迅速让神经元之间建立起连接,随着不断地思考,神经元之间连接越多、越通常,我们的大脑就会更敏捷啦。书中也是运用了漫画形式,让这个对小学生来说略显深奥的原理清晰明了了。
书中的精彩内容还有很多很多,就等孩子们自己去揭秘啦!
这套书用来搭配学校里的教材课本,做一些知识的拓展,真的是相当不错。每一册后面都有“头脑风暴”,用来检验自己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程度。而且每一册大概只有40页左右,孩子读起来毫无负担。再加上内容涵盖广泛,我想每一个孩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果你的六一礼物还没想好,我会非常推荐你买这一套书送给孩子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