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试图从本书中寻找答案。它更像是一个纪实作品,以教师的视角真实地描绘了许多二本学生的故事。故事很普通,但角色却十分鲜活,离我们非常近。
“他们,收缩着属于青春年代的触角和锋芒,逼到绝境,唯一能下手的对象只有自己。日渐增多的暗处身影,成为我们视野中无法回避的一群。”
进入大学,比起分数,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取得自我价值认同感,意义重要的是自己究竟感兴趣的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这需要我们去探索。为了此答案,我们终身难忘并坚定,又何妨呢?与其规规矩矩、按部就班的走已有的轨道,在这个时代,勇敢的探索和追逐自己的梦想更为值得尊敬。
“昵称是这一代孩子在网络时代互相确认的眼神,我不懂其中的含义,但不妨碍他们互相心领神会。但课堂的交织,终究会让我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他们的秘密和世界。”这个描述很有趣,“相互确认的眼神”。
“引起噩梦的原因,还是来自日常生活中那些无处不在,但又无法指证的小事。”这也是我常常感到焦虑和困扰的原因。过度敏感,过于在乎外界的评价。
“讲述学生的故事,倾向于让学生自己出场,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呈现他们更为细致的成长经历、生存状态、生命去向,是因为我一直坚信,在找不到确定性和结论以前,倾听更有力量,让他者发出声音必不可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