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小说可以打动人心呢?是真挚的情感、鲜活的人物或者贴近生活的语言?在我看来,都是。叶杨莉的文字让我看到了文学小说最初的样子,或者换句话说,是我最初喜欢上文学小说的样子。
在我小学时候,家里并没有多少书。所幸有一张亲戚的租书卡,距离书店的路程也不过一首《稻香》的距离,每天一毛钱就可以满足看书的愿望。最开始喜欢上文学小说,就是《故事会》、《读者》等的文学杂志。这些杂志的短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贴近家庭,平凡而不平淡,喜欢捕捉家庭/社会矛盾、制造问题焦点,且这些矛盾和焦点都不过火,很容易在身边找到真实案例,从而使得文章既富有生活哲理,又富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时隔多年,我又喜欢过很多体裁很多类型的书籍,而前几天捧起叶杨莉的书籍,儿时关于文学小说的珍贵记忆在一页页文字的翻页中逐渐唤醒。
能选择房子这个视角来展开故事,能看出这个作者不一般!她狠抓了国人的痛点和软肋,而且写得非常入木三分。(如果写得不好,我会说即使抓住了这个痛点也没有用,不过是浪费题材罢了)这一个个关于房子的故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又不知叶杨莉的作品会是哪个孩子的童年或青春啊!
北漂的落魄青年、砾县的“唇友谊”、魔都的争房情侣、28楼的疯狂邻居……一个房子能够扯出的故事只会多不会少,然而同一个人写,既要摆脱前面的影子,又要想出后面的创意,还是不简单的。每个故事视角都不同,每个人物性格都不一,甚至立场不同,有的为男有的为女,她都可以驾驭自如,平时一定是个人间观察家。
故事里面,我最喜欢的有两个,是我可以在整体里面打高分的:一个是28楼的疯狂邻居。在这篇短小说里,作者把文章中的化骨为形运用的淋漓尽致。文章中的两句极其精炼的话构成了所有矛盾与波澜的源头,那就是一边是“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边是“宁可居无竹,也要抢块肉”。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却相依为邻,在文章中找不到一个完全没有道德瑕疵的人,避免了道德审判,又因为太过贴合实际极易引起共鸣。不止如此,,就连制造矛盾的程度也是逐渐攀升的,直到孩子那里,孩子可是祖国的希望和花朵,作者却巧妙地把孩子安排到矛盾的最高峰,既出乎预料又于情于理,而且不能再合情合理了,能看出她真的把火候和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另一个是魔都的争房情侣,我并不喜欢里面的恋爱脑和自私鬼,但我觉得作者写得非常精彩,对二者人物形象塑造简直近乎完美,各种矛盾冲突也是相对全书而言最激烈的一个!我很佩服把矛盾桥段写得激烈且合适的人,因为写冲突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既不猎奇又不取巧,老老实实地剖析人性,把人们的软肋拖出来暴露在阳光下,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而且在这篇文章里,作者选择用男生视角或者女生视角来回切换的方式,读者没有什么上帝视角,只能踏踏实实观察,他们这个时候做这些事情证明这俩人感情步入哪个阶段,或者这个人做这个事情对另一个人可能会带来什么影响之类的,边读边想着忽然,事情朝不可把握的方向发展了,明明知道这个人没有把你放在第一位怎么还会做出房本写他名字的举动啊,破坏感情事小,还要牵连二老,但不得不承认,生活中就是有这样的恋爱脑,八棒子都打不回来那种,没办法,所以只能眼睁睁看着这场闹剧开演,曾经相亲相爱的小情侣变成了相看两厌的大仇人。
叶杨莉的文字就是这样,好像随性而来,自然倾泻,但仔细想想呢,分明是经过编排设计的,但再去看,还是觉得自然流露,使人代入感极强。
而且这几篇短小说,都是突然而来突然而去。去看了后记,才知道她的想法。
“我们在机器的流水线和传送带上相遇,却看不清传送带的全貌,也因此,我们只是生活在某个环节及某个结果中。这就是城市,人与声音,与故事的相遇,都是掐头去尾,碎片式的。你永远在出其不意的时候相遇,也在未准备好的时候别离。”
好想认识这样的作者啊,好想知道她每天都做了什么可以养成这样的脑子和文笔,好喜欢这位作家,希望她未来前程似锦!对了,作者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