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晚清的讽刺官场的小说甚好,又以《老残游记》为最佳,便很感兴趣的买来阅读。现在咨询获取渠道如此之多,总还是有些好处的,从前并未了解过晚清有什么出名的作品,现在只需要到处乱逛逛,便可以获取到许多未曾了解过的讯息。虽然要躲开信息茧房的干扰真的很艰难,但还算是有利有弊吧。
要客观评价《老残游记》这本书还是很困难的,即便我从始至终也没有什么所谓“客观”的标准。概括来说,这本书很有趣,可以让我渴望去读。但是我会觉得无聊的地方也很多,许多坐而论道的环节,在我这种庸俗的人来看就是车轱辘话来回转,对于官场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儒家教诲也根本不感兴趣。另外这本书是没有结尾的,在地狱篇后就没有继续更新了,不过地狱篇亦是偏重教育,我也不算感兴趣,所以不会怀有很大遗憾,可谓不提也罢。
至于老残为什么无法考取功名,却几乎样样精通,可以机械降神一样解决所有问题,这是否是对于迂腐的应试教育的讽刺,我毕竟毕业依旧,上次参加这种应试考试估计快要是十年前的事情了,内心的愤恨不满渐渐平息,也不愿多去思索。任何制度都不能保证公平,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而已。在面对生活中如此之多的不公与笑话之后,我确实会觉得应试教育已经是我所经历过的,相对而言最公平的事情了。学生时代生命之中只有考试之时,所怀有的那种怀才不遇之感,也已经烟消云散,只剩笑谈,便也不多言了罢。
至于几句话就让封疆大吏为之倾倒,愿意作为后盾解决一切问题;所有的坏人都是更下级的基层执行者,这种表述方式或许是更贴合当年的思考方式。上面的想法总是好的,只是没有被正确的执行。古今中外,该莫如是。毕竟这部书是发表在报纸上,需要被允许出版,需要有读者花钱买来支持,每个作家大抵都要带着镣铐,真正的本领便是在此基础上能怎么跳出舞。只把这个超现实的前提作为必要的背景看待,便也没什么违和。至于在文中会描写的同主要情节毫无关系的,风土人情的描述,用这种角度去思考,亦是可以谅解的。
细细拆分下来,《老残游记》所剩下的,值得思考的内容其实只有一项,就是“清廉的酷吏”,高高在上而不体恤民心的迂腐文人,会有多恐怖。书中并未描述任何一位贪官,想来是以钱为目标的官宦在晚清实在太多,并没有什么抨击的必要,也没有让人们小心的价值,“纯粹的恶”罢了。那与之对应的,并不以钱财为目的的清官,就一定是好的了么?并非如此。把一个地方治理好,便可以获得赏识,得以升迁;但如何治理好地方,则并不一定会被被了解到。因此只需要执行暴政,让百姓不敢言语,让此地为害多年的强盗都感到“本意只想报复,害几两银子,却害人家家破人亡,实有愧疚”(当然若以史为鉴,这种心理活动大概只是作者的幻想罢了),依然可以成为功勋。甚至明知是冤案,依然要“斩草除根”,不然若是放了几个人,这些人去上京告御状,自己的光辉前途就会蒙上阴影。以这种方式作威作福的地方官,又能比贪官好到哪儿去呢?遍地是间谍,若有怨言就直接“处理掉”,仿佛克格勃的前身。看来对何谓暴政,文人墨客早有所体会。
另外,如果断案者高高在上而无法拥有同理心,依然会导致许多冤屈。书中的极端例子便是农家老奴不知父母官品行如何,只按照过往经验,希望拿钱贿赂让主人家可以平安无事;结果父母官是道德高尚之人,认定会做出这种行为,已经代表了他们内心有鬼,便不在做详细调查,反而刻意要对嫌疑人屈打成招。但对此需要反思的内容是什么呢?如果我脱离书本来说,可以说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不能过分主管,要基于证据来下结论。我们不能带有强烈的个人偏见,毕竟人与人是不同的,他们的行为不得体可能只是因为见识不同。我们要明白大环境如何,不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认为别人屈从于社会的压力,就代表了他们是无可饶恕之徒,或许同样是被逼无奈的可怜人。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可实际怎么可能做到呢?在书中有机械降神的老残可以来营救,那现实中呢?如果大环境如此,谁敢不去贿赂?同理,单拎出来贿赂这件事,谁又不觉得贿赂之人是内心有鬼呢?说是基于完备的证据来得到结论,那么又如何相信自己什么都不做,就可以被公正的对待呢?即便是理想主义者,也无法乐观的看待这个案件吧。乐观主义者可以在书中创作出老残来帮助黎民苍生,来让读者快乐。可是活在现实世界,本身便不是什么喜剧。
因此《老残游记》是本有趣的小说,有一部分很值得玩味的观点。但整体来说确实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高级思考。想来晚清小说并未那么出名,大概是这个时间点处在思想碰撞的初期,文人们都在思考,却没有得到结论。随着时间的发展,思维碰撞愈发激烈,才最终在民国时期涌现了如此之多的大家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