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母乳主义》,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作为一位父亲,我当然不可能自己去喂奶,但作为当初跟着熬夜若干次的陪伴者,我也见证着,母乳这件事的繁琐。准父母总是容易把母乳喂养想的很简单,尤其是父亲,觉得不就是婴儿饿了,喂就好了嘛。
但是孩子出生的第一夜,妈妈就要开始犯难。怎么没有呢?怎么对准呢?怎么让孩子不呛奶呢?虽然开奶时间很短,但一想到孩子还饿着,就难免感觉自己像热锅上的蚂蚁,要度过漫长的季节。这还算好的,两个月后,孩子牙口好了,甚至会出现撕咬。母乳从来都不是那样顺利而自然的事。
在书里还说到历史中的母乳变迁,从汉谟拉比时期就有记录。有时候人们觉得天然的最好,有时候又觉得配方奶真是太方便。人们从选择乳母,到配方奶,到又很推崇亲子母乳,中间也伴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变迁。
还观察了配方奶与母乳对孩子的生长区别。我是觉得现在有点过度渲染母乳的神秘,因为我在群里带着大家讨论过,很多从小就喝配方奶的孩子也顺利的长大,并不会比母乳孩子更加弱。过来人的大家持更开放的观点,就是如果时间身体允许,母乳是天然的选择。但若是不行,不方便,那全奶粉也不是什么问题呀。何况还有不少家庭采取混合喂养。适合自己身心的方式最重要。
书中还说到人们进行母乳,常遇到的各种困境。比如很容易充满了脑袋的道德困境:“我必须顺利进行母乳,否则就不是个好妈妈”,这样的想法,在被长辈注视着的时候,尤为明显。
所以当初我们喂奶时,安排只有夫妻在场。我们属于开奶比较顺利的,后来在群里也看到不少妈妈来表达自己的挫败感。比如奶不够,怕饿着孩子。比如乳腺炎发烧了,也想要继续,但又不知道是否可以。比如感染了,担心孩子没吃的。
我每每被这种精神所感动,也会想,人们为什么这么执着。从书里你会发现,全程纯母乳这件事的合理性,其实不断受到各种挑战。它很容易变成育儿中,让妈妈们心力交瘁的马拉松。
举个例子,你让刘畊宏教练去跑马拉松,当然就是光彩夺目。你让笔者去跑,那自然爬都爬不到终点。但若是有个标准横在那里,会给很多其实不具备对应能力的妈妈,感觉到某种压迫感。
这种压迫感,就像有人在背后盯着你写作业,或是女装尺码越来越小一样,看起来自然实则疯狂。
我们家是混合喂养,也喝了不少奶粉,因为可以让羊多睡不少时间养好精神。我可以兑奶粉,她也可以出去玩和放松,去跟闺蜜吃饭。我们觉得非常重要的反而是陪伴,以及家庭的整体情绪。如果因为无法“正常哺乳”导致妈妈抑郁,那实际对成长更不利。吃什么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没有持续的好胃口。
书中还谈到不想哺乳的母亲,比如身体原因,或者工作原因,我表示非常能理解。我们家还不出门都晕晕乎乎大半年,我跟着熬夜都感觉折寿了,更不要提职场女性,要为这件事所付出的辛劳。
就拿最常见的场景逛街来说,因为喂母乳要涨奶,出去就得背上吸奶器。有娃的话,就会很倾向于有母婴室的地方。用羊的话说,她自己出去玩,也会心神不宁的,我就很能理解。
所以这本书,也很适合自嘲自己是“奶牛”的妈妈找来看看。有不少医院倡导全母婴,但实际我们小酥肉出生那一夜,也是准备好奶粉,由专业人员帮忙用小盖子混合喂养。
而有些医院更加严格,在我看来是太教条,就完全不让带奶粉。这样就是一个刚刚痛了十几二十小时的母亲,刚下手术台,又要放到良心的铁板上炙烤。这完全不是什么自然到像瓜熟蒂落的事。我觉得看得见并尝试理解这些,是夫妻之爱里,非常重要的存在。
尊重妈妈们的感受,不设身处地真的很难。就是一个母亲生产前后几天,对母乳的看法变化也是非常大的。隔岸观火和真的坐到火边取暖,感受到的是不同温度。和被放在火上烤,又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我相信每个在深夜里,站过儿科急诊室外,望过乌压压人群的家长,都会到感觉到我们所感受到的。养娃哪里那么轻松,很多婚礼上信誓旦旦的人,连闻一下孩子的臭臭都避之唯恐不及呢,毕竟吹牛总是要更简单的。
但育儿是两个人一起,感受人生也感受情绪的起伏。不管能不能喂,不管亲喂还是混合喂,总要彼此扶持往前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