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炳哲教授这套书籍的出版特点是每本基本100来页,一个综合论点出一本书,颇有短视频的效率之感,每本书的底层论点稍有同质化,作为其中一个读者的我而言,读多了会陷入一种置身于同质化的倦怠之中,属实与书名有种隐晦的映射,连该书籍出版都陷入了同质化疲倦的状态了吗?(笑)
姑且将本书的梳理分为除前言外有三大部分。前言以普罗米修斯神话为隐身,普罗米修斯与不停啄食他肝脏的鹫鹰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自我的剥削,啄食的疼痛感即是倦怠感,他作为自我剥削式主体被一种永无止静的倦怠感抓住,成为了倦怠社会的原初喻象。
第一部分讲“精神暴力”与“超越规训社会”。精神暴力是来源于系统内部,超越规训社会之后出现的社会是功绩社会。作者认为,功绩社会不同于规训社会的否定性制造出疯人和罪犯,功绩社会盛产的是抑郁症患者和厌世者。书中指出:“自由和约束几乎在同一时刻降临。功绩主体投身于一种强制的自由,或者说自由的强制之中,以达到最终目的—效绩的最大化。工作和效绩的过度化日益严重,直到发展成一种自我剥削。这比外在的剥削更有效率,因为它伴随着一种自由的感觉。剥削者同时是被剥削者。施虐者和受害者之间不分彼此。这种自我指涉性产生了一种悖论式自由,由于其内部固有的强制结构而转化为暴力。功绩社会的精神疾病,便是这种悖论式自由在病理学上的显现。”由此可见,不加以反思的功绩社会,在现今内卷盛行的时代,大家跟随地往较为单一的渠道和方向去竞争,一方面导致了能力的多元化无法得到宽容的释放,另一方面这种单一体现了疯狂的自我剥削,就连愈是名校的学生(达到教育金字塔上端的那波人)考核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单一和限制,人文教育变得边缘化,面临的学术压力越来越大,而这种内卷,却回不到旧日的校园文化繁荣,学术慢慢成为了读书时光要面临的一座愈来愈大的大山,人才的输出俨然服务于功绩社会,而非优先于健全发展的成长。
第二部分讲“深度无聊”与“积极生活”。有的人认为将吃饭和刷手机并做的行为是高效利用时间,衍生为一种过度的积极性。这种生活方式表现为过度的刺激、信息和资讯,从根本上改变了注意力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注意力和感知因此变得分散、碎片化。书中指出:“如果说,睡眠是身体放松的最高形式,那么深度无聊则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一味的忙碌不会产生新事物。它只会重复或加速业已存在的事物”。那么什么是深度无聊?在生活里增加大量悠闲冥想的成分,在沉思中寻找一种深度注意力,是深度无聊。要允许深度无聊时刻的存在,它不是在闲憩中刷资讯,是独处的时刻,是诸如感受周遭空间里的小存在,是观察白云的飘动。积极生活又是如何演变的呢?作者批判了由规训社会到功绩社会,变为了过度的积极生活。书中指出:“正是在赤裸的、极为易逝的生活刺激下,人类变得过度活跃,以歇斯底里的状态投入工作和生产。如今,工作的加速也和存在的匮乏相关联。工作社会和效绩社会并不是自由的社会,它产生了新的强制手段。主仆辩证法并没有导向一个自由的社会,在那里所有人都能够享有自由、闲适。它更多地导向了一个劳动社会,在这里,主人自身也成了工作的奴隶。在这一规训社会中,每个人都身处自己的劳动营里。这种劳动营的特殊之处在于,一个人同时是囚犯和看守、受害者和施暴者。人类以这种方式进行自我剥削。在没有主人的情况下,剥削也能照常进行”。我们发明了即时通讯和交通,使得无时无刻都可以上班劳作成为了可能性,为进一步自我剥削或者他人剥削提供了便利。
第三部分主讲“倦怠社会”。我们不能抛弃一种“隔绝”的本能,如果缺少必要的“隔绝”本能,人类的生存便成为了一种烦躁不安、过度活跃的反应和发泄活动。书中指出:“生命原本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现象,如今也被简化成一种生命机能、生命效能。相应的负面后果是,功绩社会和积极社会导致了一种过度疲劳和倦怠。”无节制地追求肯定性,无节制地追求效能提升,将导致心灵的阻碍。我们由于被社会指令影响,在一种新个人主义氛围的渲染下进行自我剥削,进而慢慢产生孤独与焦虑,造成了彼此间的孤立与疏离。作者说道:“个体追求自主性,在不可控之物面前遭遇失败,由此产生了抑郁症。”而当我们心中没有神,没有信仰,更不容易停下脚步。但是转念一想,如果我们觉察到了倦怠,允许倦怠来制造一个可供逗留的空间,愿意将自我的弱化变为世界的延展,通过这种倦怠来被他人触动,也能够触动他人,那么它也能激发灵感,促进精神的再生。
源自网络
我们确实可以在现实里见到倦怠社会一面,路上的行人两眼黯然,有在生活里节奏太快却有不得不的理由不去停下脚步休息的人,人到中年也可能要遇上了哀乐......这世界是割裂的,有你没见过的不幸与荒唐,也有你以为不到的洒脱与宁静。愿我们能够在看到过度积极生活一面的同时,也不能让心灵长久躺平导致矫枉过正。其实,我们可以放空一下、懈怠一下,去让精神恢复,也可以远离一下快资讯,去体验慢生活里的新态度、新事物。
最后,我想,虽然我们会懈怠,免不了受到大时代经济与文化的风头袭来,变得浮躁,但请不要抛弃了沉思生活的一面,与自我协商,不要一味压榨自己的身体与心灵。就像运动不只因为锻炼,更因为习惯与喜欢。健康不是为了生存,是为了愉悦自己。
源自网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