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被中国人称为圣人,提出的心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稻盛和夫将心法发挥到了极致,在他的著作《心》中,也将心法作了深入的理解,用实际行动在践行。
之前看过王阳明传、青年王阳明,都只是从一个视角来观察,一般都是从好的方面进行阐述,让我们感受到一代圣贤的成长经历,书中内容或多或少的有些个人主观色彩,这难以避免,因为我们不是本人,很难能够将心比心的复制出另一个王阳明,也不能完全的认识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氛围。所以只是当作故事来看,还有传习录,虽然有翻译,但是看起来也是枯燥乏味,难以坚持。但是,看了熊逸写的《王阳明—一切即心》,王阳明的形象顿时丰富,不同时间段、不同处境、结合当下、中西等,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另一个王阳明,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精神导师。一个思想的改革者,能够对当时的主流观念提出质疑。这是勇气和坚毅的集大成者。
想起轴心时代,思想的进化,从现象到理念,探索存在的意义,一条横跨欧亚的文明之弧(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子、佛陀等),开启了人类思考价值的取向。以及后面的宗教改革、科学革命的诞生,都有一批又一批的人站出来,引领着世界的发展。哥白尼日心说、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等人,都是开创先河之人。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对旧有的朱熹观点进行批判之人,对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分析,对于当时为了科举考试的鄙夷,对于用心求学求圣的推崇。提出的立诚、致良知、四教句、知行合一等理念,都是当代我们所推崇,是我们志学之根本。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从外部进行格物致知,我要变格桃子,就要吃它,从外到内的观察和体会,用西方的哲学理念是唯物主义。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是从心出发,心若无物则一切无从谈起,著名的岩中花树就是对心的阐述,你若看此花时,花与你同开;你未看此花时,花与你同寂。心的作用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扩散,一切的开始都是从心开始。可以想到,这是一种彻底性的变革,有种佛学的中的顿悟,从他经历过龙场悟道可以得出,想起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经历过后方才醒悟,生死之后才能看淡生死,看清人间冷暖,面对困境之后的无所畏惧。在思想格局相对单一化的明代,王阳明的思想能够流传下来,证明了真理的力量。
人无完人,王阳明在修身、治国、平天下都做出了成绩,但是在齐家方面有些欠缺,可能是因为人的注意力不可能平均分配,在一方重视之后,另一方自然有所疏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了一些摩擦,但是结局还是理想的。
心是什么,如何致良知,知行合一,什么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通过解读,这是一种方法论,让我们有行动的方向。心之体:我们的第一性原理,抓住根本。意之动,面对外在的世界,诱惑、欲望、关系网络等,我们的经验都会不断的增加,思想行动的变化。良知,是我们能够分辨这些意之动,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提升格局。格物,是对于我们看到的善恶,要行动,不断的完善自己,精进自己。当下的很多书都这四句话的解读。比如《刻意练习》《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等等。
如果可以,建议大家可以读下,认识更加深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