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在柜子里的人和已出柜的人,都可以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
着重讲了三个阶段,矫正,冒充,掩饰。我简单概括(可能不准):矫正-我不接受我性取向,我要变异性恋,冒充-我接受我性取向,我要假装异性恋,掩饰-我接受我性取向,但我要对我性取向遮遮掩掩故作低调。
代序里提到矫正,冒充,掩饰三个阶段不是线性发展的,而可能是在同一个时空里同时存在。
作者文笔非常棒,而且才华横溢,比喻隐喻都恰到好处,各种经典引用都透着英国文学之光。
作者也挺克制的,没怎么毒舌。有一处蛮有意思“主要是直人的聚会上,人们会叽叽喳喳谈论他们的孩子。而在同性恋聚餐时,人们则会对自己的出柜经历喋喋不休。对于很多男同性恋而言,出柜是最接近于生孩子的事了。把自己生出来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令人害怕的,绝不可能做到平静。”对于每一个LGBT人士而言,出柜都是一道巨大的槛,要我说,出柜比生孩子还要难,毕竟你难产还有医生护士帮你,出柜却只能靠你自己。生完孩子休息一段时间就恢复活力了,出柜之后很多事情可能再没法回到从前。生孩子会获得周围人很多祝福,出柜却不一定。
作者自己也经历了和父母出柜“那一刻,我的感受是极为震撼的,它是多年来的沉默、谎言和模棱两可的终点。我似乎觉得摄影机在转动,我不再是别人故事里的群众演员,我终于成了我自己故事里的男主角。这个时刻是我生命的临界点,也是一个护身符,我摸着它告诉自己,面对生命的测验,我没有不及格”。“尽管我在牛津过得很悲惨,但在那里至少能感受到身为无名氏的轻松。当我回到我经常逗留的地方时,我就只能被绑在原地。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走在小人国的格列佛,被无数微小的细线压垮。我可以击败任何单个的人,但他们合起来就会让我无法动弹”。这种感觉真是太能触发共鸣了,就是那种整体不对劲,又说不上具体哪里不对劲的感觉。我自己年少无知的时候可能在无意识的矫正自己,此后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冒充,直到今天偶尔还是需要冒充一下,而掩饰,可能是我们这一代同性恋一生的必修课。作者在掩饰这一点上有着深刻的认知“我有了身为同性恋的权利,也有说出自己是同性恋的权利,它们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我的生命经验也告诉我,它们是微乎其微的。对我而言,只有当我克服了掩饰的要求时,同性恋才能从一种状态变成一种生活。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拥有我的情感,我的文化,我的政治,我的爱人。只有这样,同性恋的生命里才能有一丝快乐”。我许多许多次,被囿于掩饰这个看不见的藩篱中,不能分享,不能开怀,欲言又止,只能在同道中人面前才能大大方方活出同性恋的样子。
作者这本书没有任何明确想要探讨或者想要说服读者的东西,只是表明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思考,可以说毫无爹味妈味鸡汤味。结尾也是隐忍克制“身为相对自由的成年人,我们必须将内心的多个自我整合起来。这包括去揭露那些我们曾因起不方便,不实用或不受欢迎而掩盖了很长时间的自我。由于必须经历生存的打磨,我们大多数的自我,就像我们大部分的生活一样,其实是平淡无奇的。然而总会有一个时刻,我们内心重要的东西会开始熠熠生辉。”
译者翻译得非常精准,后记译者提到:毕竟,没有人时刻都活在宇宙中心,我们总有不符合社会期待,需要无奈掩饰的时刻。脆弱从来都不只是少数群体的特质,脆弱属于每一个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