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段子,不禁笑出了声:“胡适大儿子出生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其中包括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我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等名句。”
但是,11年后,胡适却嫌弃儿子的成绩,并明文骂道:“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这样不肯听话,不必来国外丢我的脸了……”最后还自我辩解:“不是我改变宗旨,是你自己不争气,怪不得我们。”
其实,在我们中年人圈子里,这样的双标“合订本”并不占少数——孩子出生时,我们希望快乐教育、素质教育、追求良好的亲子关系;但在大环境的裹挟下,或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抚平焦虑),或是真的想“为之计深远”,都不自觉地卷了起来……
为什么东亚式的内卷会将每一个发心纯良的父母异化呢?
首先,一部分人生孩子的发心就是为自己谋利益。在古代农耕文明中,“生育”是为数不多(甚至是唯一的)投资方式,因为你这辈子能否保本或者翻盘,就靠生孩子了;“望子成龙”、“削孩子适履”和自私的发心是一致的。
其次,一部分人则是出于爱子——“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那所谓的“深远”,就是让TA“成材”。
或许是因为两千年大一统帝国的浸淫,聪明的帝王们早已将原本是贵族教育的“儒家文化”变成了“让人自动把自己工具化”的模因,刻入了中国人的DNA中:
我们把厉害的人比喻成木材、比如成器皿,全是工具。
帝制垄断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