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为了记录一些让我心中的冰山巍然颤动的一些斧头。
起初,海因里希伯尔的文章对我产生的印象来源于高中课本 "流浪人"。对于这个作者的文风,我印象深刻的是全脂牛奶质地的深黄色。视角是早熟却未成熟的孩子。带着这样的印象来看这本书。因此,从开头第一句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这篇文章。
"当海因里希佩克宁十六岁时,他第一次想到最好去死。"这句话是起点,严肃但不沉重,带有天真的怆情。说来有意思,反战一定会提到对无意义牺牲的谴责,也经常会读到死的恐怖。但我读他的文章时常品味到一种夹在死与生之间的暧昧,这份暧昧来自对高尚的自我献祭,面对暴力的自残性的屈服,还来自对人类道义公设(或者说神)的爱求。殉道者的克制,孩子的楚楚目光。描写苦痛时,克制,又极浓缩力气,达到了钝刀子割细颈子之效果。这使得我感动不已。
另一种动人来自于对物品的眷恋和依恋之情。但不是微观的,如同这个作者铺陈颜色直接使用黄色,绿色,紫色等概约直接的形容词一样,他的静物描写也是整块的,再用省略号隔开。在静态物品描写中,我体会到了一种焦虑感和对分离的恐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