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铁生的父亲并不清楚,他的文章和其他资料中很少提及他。根据徐晓的《半生为人》这本书的记录,他的父亲在徐晓丈夫周湄英生病期间起到了重要的照顾作用。周湄英病情严重,需要全天候的陪护。在人手最紧张的时候,年事已高的史铁生的父亲给他做饭,并送他去医院。有一个时期,周湄英出院回家,由她的朋友桂桂在家中给她输液。桂桂每天需要上班,晚上下班后赶到周湄英家,第二天早上又要早起赶班车。由于周湄英严重营养不良且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很难找到适合输液的血管,所以经常需要重复扎针。除了周班值班的时候,鄂复明每周或隔周都要去医院看望周湄英,长达三年之久。这些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使是对亲人来说也是如此。在今天人情淡薄的情况下,这些行为显得更加难得。1993年元旦,周湄英的病房里有20多个朋友陪他过节,其中还有从美国回来的程玉带来的两个孩子。大家带来了食品和一次性餐具,举办了一次真正的自助餐会,这在医院里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在过春节期间,孙立哲曾派车将周湄英接回史铁生的家,让他也能享受过年时的饺子。
史铁生最初是由奶奶照顾的。通过阅读《奶奶的星星》一篇小说,我们可以想象出他对奶奶的依赖,以及奶奶的去世对他意味着什么。当时,他的父亲下放到云南林学院工作,母亲不得不请假照顾他。在我记忆中,她显得非常年轻,戴着一副白边眼镜,不像我们许多同学的母亲已经是老太太了。
周湄英的食欲非常大,煮好的茶鸡蛋放在桌子上,他一会儿就能吃一个,即使吃了六个也还没有满足感;买来的豆腐丝还没等做成菜,他就会一把抓着吃。由于担心他吃坏肚子,他的父亲只能像防猫或者老鼠一样把吃的东西严密地收起来。
虽然谈论这些不太雅观,但这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他作为一个哥哥为妹妹准备婚嫁陪嫁。他接受了他所看到的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的身上充满了矛盾和变化。首先,他的父亲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他家共有4口人,父亲、母亲和妹妹。当他插队时,妹妹上幼儿园。他在18岁的时候插队,他的父亲原本在北京林学院工作,后来全家迁往云南,父母都进入了一所干校。只有当他瘫痪回到北京后,父母才迁回了北京。(参考《激情年代》王洪江著)
其次,他父亲在1990年还健在。根据作家王安忆的回忆,1990年夏季她去史铁生家时,他向她展示了新式的写作工具——电脑。第二天一早她又去史铁生家,但他不在,他的父亲告诉她他去了地坛,就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书中提到的那个地坛,他在书中称之为“古园”。至于他为什么总是写母亲,因为他母亲对他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只需读一读《我与地坛》,你就能理解。(参考回忆《我和我们20年代的作家们》王安忆著)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到你。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