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令我反复念及的文章。每一次阅读都深深触动了我。文章分为七个部分,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对生死、亲情、岁月、人生、残疾、写作和生命轮回的深刻思考。这些思考是作者在地坛的感悟,所以地坛对作者来说是一种福祉,让他领悟到别人无法理解的真理,也为读者带来了光辉的文字。
首先是关于生死的部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文章第一部分描写地坛的景象非常真实,同时体现了作者内心失魂落魄的心情。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地坛中蜜蜂、蚂蚁、瓢虫等生命的活动,这既说明了园子虽然败落但并不寂静,也说明了作者对地坛的熟悉程度,更说明了他初来地坛时的消沉和茫然。所以他写道:“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这是非常可信的概括,也为下文关于母亲的阐述打下了基础。地坛给作者带来的第一个启示是什么呢?是要活着还是去死?这对一般人来说是一个无需选择的问题,但对于一个突然瘫痪的二十岁青年来说,却成为了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在地坛的树下,作者思考了数年,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一个明智、无奈、悲怆的回答。我们在点头认同的同时,也会不禁落下敬佩、理解和同情的眼泪。
接下来是关于母爱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没有写关于母亲与自己之间点点滴滴的故事,而是写了母亲的一些神态和零散的语言,通过自己对母亲去世后的猜度,展现了深深的怀念和懊悔。“当我不在家的漫长时间里,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充满痛苦、惊恐和一位母亲的最低限度的祈求。”“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最艰难的母亲。”本来想让母亲为儿子骄傲的,可作品发表的时候母亲却已经不在了。作者似乎不相信这个事实,停留在地坛不肯回家:“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通过反复重述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作者表达了彻骨的失望和深深的悲痛。“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接下来的句子,回答了为什么作者不肯回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