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谈读书:如何读书,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问题,我并不想勉强别人跟我学习。我读书没有固定的系统,只是根据我遇到的机会和兴趣阅读。如果我不懂,没趣味或者不合我意,我就会放下。我不能让书来管着我。
我读书很快,但记不住,书应该自己记住自己。我不喜欢被问到:“那个典故哪里来的?”或者“那个句子是怎么回事?”即使我记得,我也不会回答。我不是一台印刷机器,你要用这样的方式来问我,那你就管它吧。我有时会跳过几页去,但如果书不服气,它可以来跳我。我看侦探小说时,我会先看最后几页,省时间。
我读完一本书,不会进行批评。一旦开始批评,就会惹恼人。我喜欢将自己的爱和不爱存放在我的心里。如果我掌握了更多的新知识,我会保留在我的内心中,这是一种享受,尽管有点自私。
我不会读自己的书,也不愿意谈论我的书。我知道,书是别人的成果。即使它们未必都是好的,但至少可以给我带来一些我不知道的东西。
卢梭: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一直反对死读书、滥读书。有些人学了一门知识后,便赶着去学另一门知识,他们只花时间去学习别人的思想,却没有时间锻炼自己的思想。结果他们学了一些零散的知识,但智力却很少增长。
卢梭对此很不满,他曾在《爱弥尔》一书中写道:这种人就像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他们起初拾了一些贝壳,但又看到其他的贝壳,就转而去拾,最终他们既扔掉了一些又捡回了一些贝壳,甚至拿着一大堆贝壳不知道该选哪一个时,只好通通扔掉,空着手回家。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总结出了“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首先要浏览全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括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全面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这样就对全书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其次,在读完目录后,先浏览正文,不需要逐字阅读,但要着重看那些有标记的句子。最后,在全书浏览一遍后,再回头仔细阅读目录和全书内容,并进行思考和综合,使之条理清晰、系统化,弄清内在联系,在深化理解和提高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读书的领悟。
朱熹:宋朝著名学者朱熹强调要“循序渐进”。他认为,读书应该一个字一个字弄明白含义,一个句子一个句子搞清楚道理。如果前面还没搞懂,就不要急着翻阅后面的内容。这样做可以避免产生疏漏和错误。
鲁迅:鲁迅强烈推荐博览群书,主张不要限制读书范围,即使是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书籍,也要进行泛读。他认为,这样做可以开阔视野,并且对于别人和别的事物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钱锺书:钱锺书的治学之道可以概括为“博闻强志,深思慎取”。他强调要先博后约,由博返约。这意味着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然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使他成为一代学术泰斗,也为后来的学者指明了成功之路。
铁凝:铁凝认为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读书越杂越好,应该多读一些小说之外的书籍。优秀的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带来不同的生活和感受,这也使得生命变得更加丰富。读书应该从兴趣出发,不要勉强自己去读。如果读不下去,你怎么能获得营养呢?可能随着年龄和经验的积累,你会发现错过了一些值得阅读的书籍。因此,也不要太过排斥。阅读对于自己来说,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好书可以给读者带来逐渐渗透的营养。铁凝未来的阅读计划包括:经典和耐读之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