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我结束了阅读莫言的《蛙》,这是今年我看完的第二本书。尽管看起来不算特别厚,但我用了整整两个星期才完成阅读。
莫言通过描述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传奇人生经历,很好地展现出了时代的变革堕落以及人内心的矛盾。而莫言在选题上的巨大成功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书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这本书的话,看到这个题目,恐怕不会马上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在一起。然而,莫言这么选题,显然是有着深刻的寓意。在作品中,他充分阐释了这个题目带来的内涵:第一,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第二,青蛙和孩子的哭声十分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的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正如“姑姑”独白所言:“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的性格非常鲜明,她是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不惧牺牲自己的声誉,果敢地执行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她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等一幕幕,至今都在我脑海中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其实,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一定要比寻常人要多很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从来未动摇过。
因此,我也常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究竟是谁?难道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那个执着、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是三者都有一定的责任吗?可怜的“姑姑”显然是出生在一个错位的时代,成为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那些知道这个政策却还怀着侥幸心理而去偷生的男女不是呢?
以上就是我对莫言的《蛙》的阅读体验。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