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在他的小说《白儒原》中对儒家文化的价值立场是矛盾的。他既在批判,又在赞赏。他写出了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局限性,同时也写出了对传统儒家人格的高度赞扬。这些都集中体现在作者对白鹿原村长白嘉轩的塑造上。白嘉轩是典型的儒家传统道德的信仰者和实践者,他身上既有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品格,也有着保守和落后的心灵缺陷。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儒家思想一直备受尊崇,孔子因其儒家思想的创立而被偶像化,成为世代为权者及其普通文人、老百姓尊崇的“至圣先师”。儒家讲究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重孝慈,尚仁义,力行中庸的儒家教义都活生生地体现在白嘉轩的身上。他办学堂,送子女上学,亲耕垄亩,身体力行,恪守封建的伦理道德和人生信条,是为了捍卫一个家长的权威与地位。他还是一个族长,顽固地推行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残酷地绞杀着一切不符合封建族规的言行。文章中从方方面面叙述了白嘉轩对儒家传统道德的维护和继承,下面我将就几方面展开讨论。
(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小说在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白嘉轩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价值观就是他娶七房女人最直接的原因。白嘉轩的父亲在世时,他的人生目标既是娶妻生子,甚至他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他的儿子能娶一房不会被他“克死”的女人。这时的白嘉轩和中国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农民毫无二致,生存乃至生育成为他最根本的目的与最低要求。
(二)耕读传家
白嘉轩一生都坚守“耕读传家”的古训,他那副挂在正门面上的“耕读传家久,经书济世长”的对联便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诠释。白家世代为族长,家产确有积累,但白嘉轩一生都在辛苦劳作,不辞劳苦。他始终坚信努力耕作是幸福日子的保证,那种自力更生的民族优良品质值得称道。他同时也注重后一代的文化教育。为了延续儒家命脉,不惜耗费巨资,积极倡办义学,使下一代能够接受系统的儒家文化教育,树立起做人的准则。白嘉轩的努力是为了保持直接白嘉轩以严父的形象,将白家几百年来所固守的一切传统儒家文化灌输给儿子,让他走上“耕读传家”这认为无比正确和光明的路。他先是培养大儿子作为直接的接班人,把自己百年遗产下来的族长威严和道德规范一点一点地渗透给他,但当大儿子受害走上歧途之后,他毅然决定抛弃甚至毁掉大儿子而培养二儿子。白嘉轩的“克死”七妻的决断,更凸显了他对儒家道德的忠诚。
(三)尊尚“五美”摒除“四恶”
白嘉轩在白鹿村算是个地主、富户了,但他并没有剥削者的印记。他出资修祠堂建学堂,广施善举,没有丝毫的矫情也不图任何的回报,他的行为体现出他的“惠”。他对待长工之子的态度、对黑娃以及其他乡亲的关怀都让他圣贤化的气息更加明显。
(四)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就是控制自己自然躯壳随兴而发的意念,“复礼”就是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