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父亲在世时要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三年内能坚持不改父亲的道路,那么就是一个孝顺的人。”这句话被人们解读的方式不尽相同。有一种说法认为,孝顺的孩子应该在父亲去世后遵循他定下的规矩,就像一个国家的君主必须遵循前任国王的政治方针一样。在三年内不改变任何东西,这才能算作孝顺。但是三年之后该怎么办就不是这种说法关注的重点了。
另一种说法认为,所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要求言行一致。也就是说,孩子应该像父亲时代的表现一样去行动,这样三年之内才能算是孝顺。南怀谨对这种解释提出了质疑,并称其为“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学”。因为如果父母行为不端,儿子不想走错路,可是为了孝道,必须要在三年内走偏,那么这种做法是否有意义呢?
在我看来,孔子所说的话是特别针对贵族、君子的。他的意思是,即使父亲去世了,子女仍然应该遵循父亲的方式去做事。这不仅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或家世的传统,还包括对父亲的尊重和珍视。所以,如果父亲过去与王家友好、李家敌视,儿子不能因为自己成为主人了就反其道而行之,应该延续父亲的旧情。至于三年的时间是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实际上是希望孩子们在改变父亲的道路时要有一个思考和调整的过程,不能草率行事。但是一旦理解了父亲的意愿,就应该立即改变。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