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句话,通常被解释为“学习并不断复习,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但这样的解释忽略了其精神实质,曲解了孔子的意思。实际上,古人讲“学”主要是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且“习”指反复练习。在这句话中,“时”与“习”强调对所学做人处事的道理“多次”、“反复”、“经常”去实践应用。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教育的主导思想:为学的宗旨是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在《论语》其他章句中,也可看到孔子为学的真谛是做人,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此章句被曲解的原因是没有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把“学”狭隘的理解为“书本知识的学习”,还把“学而时习之”理解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错误理解和不当译注,反映了中国现行教育中道德教育(做人的教育)没有被真正充分重视,而这方面的不足所产生的问题已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正确与否并非至关重要,而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则不能不充分重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