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林外史》中,常出现的“选本”就是八股文版本的“选本”。八股文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时期。在这个时期,八股文是读书人获取官位的唯一手段,它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马二先生是《儒林外史》中一个具有善良本性、义愤填膺的人物。尽管他花了20多年的时间在科场中踽踽独行,但他追求举业成为了他人生中的唯一目标。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不遗余力地维护着这个制度,最终被这个制度牺牲。他的终身职业就是为出版商挑选合适的八股文版本(相当于现在的高中语文参考教材)。
通过故事揭示,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吸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在乐清县的温州府,有一个名叫匡超人的农家孩子,本来性格朴实、善良。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闯荡,最后流落杭州。在那里,他遇到了八股文版选编者马二先生。马二先生给了他10两银子,鼓励他用功读书。回到家乡后,匡超人一面经营小生意,一面勤奋学习八股文。很快,他被李知县看重,被升为秀才。为了获得更高的功名和财富,他更加刻苦地学习八股文。然而,当知县被整肃平反后,他不得不逃到杭州。在那里,他结识了头巾店老板景兰江,一个冒充名士的人,以及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和操办诉讼的技巧。由于和马二先生的联系,他成为了八股文的“选家”,并以自己印刷出的95本八股文选本而声名大振。这些选本被五省读书人争相购买,成为每家每户书案上供奉的“先儒匡子之神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知县升为京官,匡超人也跟着去了京城,为了讨好权贵,他抛弃了妻子和孩子,娶了恩师的外甥女。在家乡,他的妻子病逝,家庭生活变得一贫如洗。当潘三爷因经商纠纷被投入监狱时,匡超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然断绝了与潘三爷的救助关系,甚至不去看望一眼。匡超人对马二先生,甚至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口出恶言,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丑恶人物。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