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是一位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和翻译家。他出生在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由于他的母亲来自江苏武进,他也自称为“江南人”。1947年,他从南京青年会中学毕业,随后考取了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然而由于北方局势不稳,他选择了去金陵大学外文系。1948年,20岁的他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开始了他的创作旅程。1949年初,国内战争局势变化,他跟随母亲从南京逃往上海,然后去了厦门,进入厦门大学外文系就读。7月,他和父母搬迁至香港,失去了一年的学业。1950年5月,他来到台湾,9月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三年级。1952年,他从台大毕业,并出版了他的处女作《舟子的悲歌》诗集。他之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联勤陆海空军编译人员训练班。1954年,他与覃子豪、锺鼎文、夏菁、邓禹平等人一起创办了“蓝星诗社”。1956年退役后,在东吴大学兼课。他于同年9月与范我存结婚。1958年,他获得亚洲协会奖金赴美进修,学习文学创作、美国文学及现代艺术,并在1959年获得了爱荷华大学的艺术硕士学位。回台后,他成为师大英语系的讲师,并在1961年赴菲律宾讲学。期间,他还在东吴大学、东海大学和淡江大学兼职教学。1964年,他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国一年讲学,并先后在伊利诺伊、密西根、宾夕法尼亚和纽约四个州任教。1965年,他在西密执安州立大学任副教授一年,之后回到台湾。他升任为师范大学的副教授,并在台大和政大兼课。1969年,他应美国教育部的邀请,赴科罗拉多州担任教育部外国课程顾问和寺钟学院的客座教授两年。1971年,他从美国回到台湾,升任师大教授,并在台大和政大兼职教学。1972年,他获得了澳大利亚政府的文化奖金,并在暑假期间访问了澳大利亚两个月。他还应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的邀请,前往香港发表演讲。之后,他转任政大西班牙语系主任。1974年,他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75年,他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两年。1980年,他休假一年,回到台湾担任师大英语系主任和英语研究所所长。1981年,他参加了中文大学的“四○年代文学研讨会”,初次结识了柯灵和辛笛,并宣读了题为“试为辛笛看手相”的论文。1985年,他离开香港返回台湾,成为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和外文研究所所长。在行前,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办了“余光中惜别诗会”,由戴天主持。1990年,他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1992年,他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的“龚氏访问学人”。1993年,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邀请他厦门大学邀请他回校演讲,并授予他客座教授的称号。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两岸翻译教学研讨会”,邀请他发表主题演讲。2003年,他获得了香港中文大学颁发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他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的荣誉院长。2010年,他携夫人和女儿访问江南大学,并担任该校的客座教授。同年,他来到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参加了首届屈原故乡端午文化节和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并创作了纪念屈原的诗歌《秭归祭屈原》。6月17日,他参加了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并受聘为三峡大学的客座教授,为学校师生做了题为《我的四度空间》的报告。2011年3月24日,国立中山大学在校园内举办了“台湾书写·世界发光 余光中诗韵与音符的交响”讲座,由国立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的余光中教授和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的陈芳明所长通过谈话方式与学生进行了交流。4月,他受邀担任浙江大学的客座教授。2012年4月20日,他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的“驻校诗人”。2014年4月,他被邀请担任澳门大学的“驻校作家”。2015年2月27日至3月6日,余光中教授访问了香港中文大学,主持了新亚书院65周年院庆学术讲座暨第28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在此期间,余教授主持了三场公开讲座,探讨了中西诗人和诗歌的特点和异同,并分享了对诗歌朗诵的心得。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在台湾去世,享年89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