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

1 哲学家的肚子

哲学家的肚子

当哲学家思考时,他们常忘记自己的身体,特别是进食时身体中积累的物质。然而,思想与肚子之间存在着由类同和互证编制的复杂网络,往往被错误地忽略。例如,如果对章鱼不感兴趣,那么第欧根尼是否就成了文明与文化实践的敌人?如果《社会契约论》的作者卢梭日 [法]米歇尔·翁弗雷(MichelOnfray) 2023-04-06 16:48:56
1 哲学与宗教

哲学与宗教

《哲学与宗教》(1804)是谢林的“同一性哲学”时期的代表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从发表伊始就引发了大量争议,并被视为他整个哲学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在这部著作里,谢林提出了哲学与宗教“同源分流”的思想,并最终回归“永恒同盟”的信仰 [德]F.W.J.谢林 2023-04-06 16:47:56
1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近代中国学术在地缘与流派方面的区分是如何实现的?陈寅恪对民国学术的评价是否高过其他学者?他在晚清时期有哪些独特的观察?清华国学院的成立由谁主导,并留下了哪些经验与后遗症?从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国学报》到终止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无锡国学 桑兵 2023-04-06 16:11:19
1 区域社会发展与社会冲突比较研究

区域社会发展与社会冲突比较研究

马俊亚,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史”和“区域社会生态史”。在1996年6月,他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并且在1998年4月获得历史学博士后称号。此外,他还曾于2000年8月至2001年 马俊亚 2023-04-06 15:59:27
1 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1949-2009)

当代中国近代史研究(1949-2009)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一个历史分支学科,经过六十年的探索和创新,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本书以概述和专题相结合的形式,系统梳理了六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历程和进展,重点介绍了该领域的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不同学 曾业英主编 2023-04-06 15:58:25
1 近代中国的不吸纸烟运动研究

近代中国的不吸纸烟运动研究

本书独特的视角探究了近代中国国家与民众关系的演变和塑造。纸烟于晚清传入中国后迅速流行,至抗战前已覆盖全国城乡,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纸烟生产和消费国。不过,近代中国的不吸烟运动却几乎被历史淹没。作者以报纸、档案、回忆录等史料为依据,详细描绘晚清 刘文楠 2023-04-06 15:37:49
1 戊戌时期学术政治纷争研究

戊戌时期学术政治纷争研究

本书基于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康党”为切入点,转换视角并借助大量翔实的资料,包括维新运动重要参与者的文集、全集、日记等,以及当时的报刊如《知新报》、《清议报》、《湘报》、《中外日报》、《新闻报》、《国闻报》等,系统梳理了戊戌时期 贾小叶 2023-04-06 13:28:55
1 庚子救援研究

庚子救援研究

庚子国变期间,京津沦陷,导致秩序大乱,南北交通中断,大量京官和难民处境危险。此时,上海绅商得到李鸿章的支持,在中国救济善会和东南济急善会的成立下,发起、组织和实施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规模之大、动员之广、施救对象之众、效果之著,为史所罕见。庚 冯志阳 2023-04-06 01:24:57
1 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

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

清末新政是我国近代社会知识与制度转型的重要时期。其制度变革具有牵涉面广、中西新旧缠绕及变化繁多、曲折反复等特征。该书以内官制中的学部酝酿和设置为个案,同时考察了外官制变革中的争议与成效,以及科举改章至终结对乡村士子的影响。通过整体观照下的具 关晓红 2023-04-06 00:58:08
1 晚清“三集团”关系及走势研究

晚清“三集团”关系及走势研究

“三集团”指的是由曾国藩开创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和最为后起的袁世凯北洋集团。本书旨在对它们各自的群体状况进行梳理,同时注重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走势,揭示这种“多边互动”的复杂情况。因此,我们需要有的放矢地将它们进行整合研究、比 董丛林 2023-04-05 23:50:41
1 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

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

岩井茂树(IwaiShigeki,1955—)是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博士。他是日本东洋史学界著名的学者,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明清史和东亚关系史上。在20世纪80年代,岩井茂树曾经在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留学,师从陈振江 [日]岩井茂树 2023-04-05 23:46:14
1 钦定、协定与民定:清季制宪研究

钦定、协定与民定:清季制宪研究

本书对载泽和达寿的考察表明,清廷意识到宪法可以巩固君权,而用钦定的方式制定宪法是确保君权稳固的必要途径。然而,这种方法与民间所主张的制宪方法不一致,导致在预备立宪期间,制宪权成为了一场争夺的焦点。清廷从1908年的《宪法大纲》到1911年的 彭剑 2023-04-05 23: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