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学术在地缘与流派方面的区分是如何实现的?陈寅恪对民国学术的评价是否高过其他学者?他在晚清时期有哪些独特的观察?清华国学院的成立由谁主导,并留下了哪些经验与后遗症?从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国学报》到终止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流派纷呈、观念不一。然而,总体来看,中国文化在学术层面上融入近代世界体系的旅程,是数百年中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特别是晚清西学东渐的影响。作者不以时代潮流为基准,强调深入思考并全面考察,通过学者交往和学术公案的探寻,进而明晰近代中国学术的流派源流与历史轨迹。
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清代稿钞本》。合编《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