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吊诡往往让人哭笑不得。在一个时代巨变、政局动荡、外族入侵、战火频仍、物质生活极其匮乏、连生命安全都不能保证的环境里,从小学至中学,至大学,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何兆武所感受到的,非但不是恐慌、忧虑、不安,恰恰相反,是幸福。
而在今天的学校里,在一个安定、富足、物质条件极大提高的环境中,莘莘学子们恐怕很难体会到幸福的感觉。当代学校教育的失败,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学校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政治和教育之间,教育和社会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何兆武通过他的回忆,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追问,促使我们再度面对国民教育这个无比重大的话题。
当然,这本书的价值远远不止是对教育的追问,它所触发的感受和思考,必将发生长期的影响和讨论。
口述历史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薄薄的一册《上学记》更是2006年读书界的一个亮点。超然与淡定让年逾八十的何先生获得了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份自由让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他在追忆过去的时候,充分地保持了一个历史学家的本真与哲学家的睿智。
可以说,《上学记》是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一页剪影,可其中又缠绕着口述者对后半叶历史的深切反思。其中个别的记忆或有偏差,但是并不影响何先生对于过去那个时代整体精神的准确理解和表达。追求自由却拒绝虚无,捍卫真实却并不偏执,追忆过去并不造神和美化,反思现实又烙印着历史的启示,何先生的为人、为学都令人钦敬。
何兆武,1921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西南联大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多年致力于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历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译述康德、卢梭、罗素、帕斯卡、孔多塞等西方思想家的学术经典20余种。论著先后结集为《历史与历史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历史理性批判论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中西文化交流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不间断的阅读、学习、思考是何兆武老先生一生的主旋律。洒脱通透的性情,缜密严谨的逻辑,厚重薄发的思辨,虽然大部分描写是解放前的事情,有些思考与观点却是一生的领悟。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地拷问与扬弃,是一种苦恼的欢欣。...
这段选择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第一章中。本书不仅讲述了何兆武先生求学时期的经历和那个年代大师们交流学术的故事,更讲述了作者看待知识、学术的态度,让人不可谓不受益良多。本书不仅讲述了何兆武先生求学时期的经历和那个年代大师们交流学术的故事,更讲述了作者看待知识、学术的态度,让人不可谓不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