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4年到2020年,日本建筑界经历了60年的风云变幻,隈研吾的建筑生涯恰好贯穿其中。他从大仓山脚下的小屋开始,走过了一个人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憧憬和迷失,历经纽约、东京和世界各地的工作和追求,一直探索理想建筑形态,最终站在世界建筑的领域中央。在这本书中,作者选取自己人生中的四个重要节点,通过自身身历其境的经历和感受,向读者阐述了日本现代建筑在社会经济影响下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介绍了他对建筑的理解、自我心态的转变以及对未来建筑的展望。
城市未来的方向和我们的生活将如何改变?住所是什么意义?人类和建筑的关系又将何去何从?所有这些问题隈研吾都在本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此外,本书还是隈研吾的建筑回忆录,呈现了他的个人经历以及对建筑的时代记忆,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日本现代建筑的文化小传。同时,他也分享了自己解读了关于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除此之外,本书还剖析了他为什么选择了建筑之路,为什么要从事“负建筑”,为什么要设计“新国立”,为读者解答了所有涉及隈研吾本人的问题。
隈研吾1954年出生于神奈川县。1979年东京大学建筑系研究生结业。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研究员、庆应义塾大学教授,2009年起任东京大学教授,著作有《负建筑》、《奔跑吧,建筑师》等。如今,隈研吾已经在超过20多个国家、地区参与设计了建筑,并获得了“日本建筑学会奖”、芬兰“自然木建筑精神奖”、意大利“国际石造建筑奖”等诸多奖项。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为了去看他的展,特地来翻他写的书。书里分析了同一时期其他建筑师的风格,有很多他自己的观点,也正是这些观点,把他和其他建筑师区分开来,个人感觉他的匠人精神和对一个认定的事情的坚持,要胜其他人一筹,更有情怀,更关注生态、自然、人之间的可持续发展,思考的维度更高,而不是为了趋利而且迎合当下资本的喜好。...
后来,日本庭园以增加自然的分量和降低人工构筑物的比例为目标,发生了变化。通过回廊(比如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的回廊)这一人工元素,在自然中画出一条辅助线,就仿佛植入了一个画框,自然与人工之间就会发生各种对话。...
另外就是,我好像能明白为什么日本大师和匠人频出,也许跟日本的社会需求这些外力驱动有一定关系,但不可忽略另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力——追求完美主义的武士道精神,这个国家的精神信仰之力总是让我为之震撼,就像书里说的“日本的建筑设计把武士的美学发扬到了极致,从而获得世界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