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讲义》是一部记录了烽火动荡后留存下来的中国文学史的著作。这部著作是由日本汉学大家吉川幸次郎授课,京都大学学生黑川洋一整理的。其涵盖了从上古时代的《诗经》、《楚辞》到明清小说的历史,以年代为经,以经典作者和作品为纬,呈现了中国三千年来的文学精华。而吉川幸次郎则通过广阔的比较文学视野和细致的文本解读,向读者传递中国经典文学的审美和思想价值,并展现了一个心系“文化中国”的人的怀抱和见识。
吉川幸次郎在这本讲义中不是全面阐述,也没有 a啦雷同的议论,而是以清晰的问题意识和域外视角,编织出了一个浩瀚中国文学史的坐标系统,这也是二十世纪日本汉学的代表人物所做出的贡献。他对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经典充分研究之后,结合日本学者独特的纤细敏感和现代比较文学视角,自成一派,完成了这本具有强烈吉川色彩的中国文学史。
这本讲义重视生命体验和文本细读,重新诠释中国文学的普世意义,发现不同作品和作者所体现的绝望与希望的生命体验,并总结不同文学类型背后的时代变迁。吉川幸次郎认为“文学是人学”,因此他在审视文本时特别关注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将各种文学形式深入细致地诠释出内在含义。
《中国文学史讲义》这部著作被认为是一部薪火相传之书,将几代学人挽留在中国古典文学理想国中。黑川洋一曾回忆说:“真正将受到挫折的我们挽留在中国学问中的,可以说是吉川先生的几部讲义”。许多受到感召的日本学人毕生从事中国文学的研究和传播,都以这本书为起点。
吉川幸次郎(1904-1980),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汉学家之一,京都大学文学博士,曾任京都大学教授,日本东方学会会长。上小学时被同学戏称为“支那人”,中学时代接触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等,对中国文学产生极大热情,高中时决定从事在当时冷门的中国文学研究。二十四岁前往中国北京留学,师从朱希祖、马裕藻、钱玄同等名师,与陈寅恪、陈垣、黄侃等学者交游,从此立志穿中国长袍,用汉文写论文,北京话读中国文学作品,从一个文学青年转变为一个“儒者”。著有《中国文学史》《中国诗史》《陶渊明传》《杜甫私记》《元杂剧研究》等,并有《吉川幸次郎全集》二十七卷传世。————————陈顺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魏晋玄学与六朝文学》《刘长卿诗歌透视》等。徐少舟,文学研究者、民俗学专家,曾参与整理新编十二卷本《闻一多全集》唐诗部分,著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这是一部极富个人化色彩的文学史。他推崇屈原、曹操、杜甫、韩愈、苏轼、桐城派和曾国藩。他们不仅是一代文豪,也经世济学,建功立业。正如在这本讲课笔记中,你看不到时局的动荡,也看不到师徒殖民地生活的穷困潦倒、颠沛流离,但你能感受到大师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温情,矢志于传承中华历史文化的信念,学子的勤奋和热情。...
刘再复在访谈里,略带嘲讽地说,当代文学史重写了那么多年,至今还是个‘梦想’,也许永远不会实现。理想主义者仍在修改自己的文学史,不管能不能出版;他哪是在谈文学史,他谈的,是自己的生命如何蹚过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