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读完,我被钱穆先生复兴儒家精神与传统所震动。他的讲稿不是死板的教科书,而是充满个性化的文学史,刘再复先生称之为“体现钱先生独立不移的文化理念与审美趣味的文学史”。最后一章是由《深圳商报》文化记者刘悠扬撰写的《附记》,尤为震撼人心。我认为它应该放在全书开头,或在阅读本书之前先读这篇《附记》,然后再去阅读书中内容时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
有德行的人通常不追求物质享受,这不是他们压抑自己不去享受,而是他们没有世俗物质享受的概念。他们沉浸在丰富精神世界中,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
文字的训诂、校勘和考据非常有魅力,它们往往是探索历史与文化魅力的有力工具。很多让人困惑甚至产生重大误解的问题,从文字的训诂角度来看,很容易找到答案。比如关于地理名称的问题,在历史上存在各种错误,大多数人在阅读历史时缺乏“较真”的能力。观察钱穆先生的论述非常有趣。我想起几年前在书市上购得的钱老的《古史地理论丛》,一直没来得及阅读,现在应该好好阅读一下。
钱穆先生说,自从提倡白话文以来,再没有什么文学可讲了,文学系只能学到语言、文字和考据。他还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国文的基础,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事情。那么现在的年轻人在阅读些什么呢? 他还说:“现在的年轻人应该能阅读2000年前的中国文献,也应该能阅读50年前的英文书籍才能达到标准。如果想在学术界做自由人,必须花三五年的时间学习中英文。如果想在学术上获得自由,变得独立,就必须阅读书籍才能走在正路上。” 钱穆先生感慨了几十年来文学和文学史研究的滞后,失去了太多自己的东西。对于学术研究,他认为不能只钻牛角尖,不能带有偏见,要从宏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大功夫与小功夫同样重要。以下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些摘录片段——“一个人并不是只读完大学毕业证书就完成了,也不是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就算成功。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做学问是终身的事业。” “钱老从来不重视衣食住行等物质享受,他只有一个念头,他只希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多读一点中国的经典,多学习一些中国的历史文化,让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多么伟大,他的愿望就达到了。” “没有理想的辛勤工作是自找苦吃,有理想的辛勤工作才是精神的一种体现。” “所以中国文学是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的。同时我们也不要以为,今天中国因为有人提倡了新文学,京剧和以前那些文学就是旧文学,应该被丢弃,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也不要因为新文学与西方文化接轨,就认为它是有价值的,而旧文学都是古老、陈旧的东西。这就像我们有了子女,就把父母抛弃不顾一样。中国传统文学有其自己的生生不息、活生生的永恒之道。”“在文化学术运动中,应当埋头去图书馆,可以问别人的是意见,但不要问别人的思想;只说意见而不论知识是错误的。”“钱先生的儒家情结贯穿其一生,但他也知道,多读钱老的书籍,就多一分清晰度,可以避免激进,也可以避免肤浅。”“在他看来,中国从未有过纯粹的文学观念,中国传统文学与人生、历史、天地紧密相连,如果传统文学不再生息,中国社会的实际人生也将失去最有价值的部分。在中国文学史上,一切通俗文学最终都通达到上层才有意义,像乐府、传奇、词曲、剧本、章回小说等,愈后愈盛。他非常怀疑,如果新文学只局限于神怪、武侠、恋爱、侦探等娱乐消遣,是否会逐渐衰败。”60年前的一堂课上,钱穆讲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