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念,也塑造了生生不息的爱。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进行了一场绝对荒唐、绝对好笑、绝对认真的思想实验:如果没有人死去,这个世界会怎样?
借由死亡女士的感受,人类陷入永恒的老年,养老金储备将不堪重负;殡葬公司面临破产,只能埋葬猫猫狗狗和金丝雀;悲观派哲学家忧心忡忡:没有死亡,前景将是一片灾难。而死亡,一位裹着布单的骷髅女士,和长柄镰刀住在冰冷的地下室里,对有史以来第一次的自我主张感到满意,她随时准备复工。
《死亡间歇》同样符合我作品的主要特点:接受不可能的事物,调动想象力,从颇具挑衅的假设中提出所有可能的答案,哪怕它不符合一般意义上的逻辑。死亡不是实体,但当我们突破限制,进入不同的观察层面,想象中的事物就都自洽了。——若泽·萨拉马戈
萨拉马戈对于死亡的这场噩梦,如同先知的异象一般震撼。站在世纪之交,站在欧亚大陆的天涯海角,一个葡萄牙人天马行空的梦话也可以振聋发聩。——符辰希(本书译者)
简而言之,萨拉马戈的这本小说对于今日世界而言堪称伟大的序曲。——《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
若泽·萨拉马戈(JoséSaramago,1922.11.16—2010.6.18)萨拉马戈出身贫寒,自学成才,曾为修车工、文学编辑、记者、翻译。1982年,《修道院纪事》的出版开创了他之后一路辉煌的文学事业,彼时他六十岁。1991年,他因争议,愤然离开生活了大半生的里斯本,和妻子一起搬到了西班牙,终生自我流放。1995年,《失明症漫记》出版,他荣获葡萄牙与文学最高奖项——卡蒙斯文学奖。1998年,萨拉马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葡萄牙语世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瑞典文学院授奖词:萨拉马戈用想象力、同情心和反讽所维系的寓言,持续不断地触动我们。《死亡间歇》初版于2005年,彼时年过八十的他依旧不遗余力地质疑所谓的真理,想象人何以为人。小说源自他的一次灵光乍现:如果死亡去度个假会怎样?借死亡无来由的罢工、复工,他将人类的暴力和道德秩序再次赤裸裸...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读者评价
一场突如其来的死亡间歇,引发了这个国度的异常震动。而民众一旦觉醒,统治者那些愚民的套路也会变得异常可笑。死亡的缺席而来的危机感正如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因为没有人知道这次缺席的死亡何时会再次归来。当视角拉近到这个接收不到死亡信件的大提琴手身上时,当你想弄清楚原因何在时,当你想知道死亡最终是否杀死他时,却在一段死亡和大提琴的情缘之后被告知:第二天,没有人死去。...
轻薄如丝,又来意不善,骷髅天蛾飞行的样子快速划过死亡的回忆,但她用手一挥而去,那个动作既像她在地下室里让信从桌上消失的手势,又像是对大提琴手的挥手致谢,这下,他转过头朝这边看了过来,目光穿过室内那片温热的黑暗。...